生鱼养殖主要包括池塘条件、鱼种放养、饵料投喂、日常管理和适时上市等环节。以下是详细的养殖步骤和注意事项:
池塘条件
选择采光良好、通风,进、排水方便的地方。
池水pH值宜中性或弱碱性,透明度为30厘米左右,水深1.5-2米。
进、排水口须设防逃网,池底部为泥质。
面积视养殖规模大小而定。
鱼种放养
鱼种放养前半个月,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或者是用食盐水和漂白粉将鱼苗浸泡20分钟左右,对鱼苗进行消毒。
一般每亩投放7000-8000尾为宜。
饵料投喂
生鱼主要以小鲫鱼等小杂鱼或畜禽屠宰后的下脚料等为食。
一般每天上午9时和下午4时各投喂1次,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5%-10%左右。
另外,为保障营养的全面性,适当配合投喂人工饵料。
日常管理
巡池:每天早晚要巡池,细心观察黑鱼摄食和活动情况,注意水质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换水:一般每半个月换水一次,水色浓时用生石灰15-20ppm全池泼洒,保持水质清新。
防病:生鱼很少得病,但养殖不当的情况下,也容易得病,如水霉病、白皮病、车轮虫病等,及早对症治疗即可。
适时上市
因黑鱼性情比较凶猛,又是肉食性鱼类,如果池内饵料不足时会自相残杀。
所以,每隔1个月左右,就要捕大留小1次。按照同种规格进行分池喂养。
如果行情较好时,也可及时捕捞成鱼上市销售。
其他注意事项:
水质管理:定期监测水质指标,如pH值、溶解氧、氨氮等,并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水质调节措施,如换水、增氧等。保持水体溶解氧在适宜范围内,避免水质恶化导致病害发生。
饲料管理:选择营养丰富、优质的饲料,避免过度喂养,防止杂鱼变质和饲料受潮发霉,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和良好的水质调节。生鱼的放养密度应根据鱼塘水深、底层物质条件、水和饲料供应量以及养殖水平等因素确定,防止水质环境影响生鱼的健康生长。
疾病防治:定期对池塘进行消毒和杀虫工作,预防疾病和寄生虫的发生。对鱼苗进行健康检查,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隔离和治疗,防止疾病扩散。
通过以上步骤和注意事项,可以有效提高生鱼的养殖成功率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