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养殖蚯蚓过冬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保种过冬

在严冬到来之前,将个体较大的成蚯蚓提取出来加工利用,留下一部分作种用的蚯蚓。

将种用的蚯蚓坑的培养料合并到一个坑,上面加一层半发酵的饲料,或新料与陈料夹层堆积,调整好温度,加厚覆盖物,挖好排水沟,使其自然过冬。

保温过冬

室外保温过冬时,利用饲料发酵的热能、地面较深层的地温和太阳能使蚓床温度升高。

坑深一般要求1米左右,宽1.5米,长5米以上,掘坑的地方与养殖蚯蚓要求的条件一致。

坑掘好以后,先在坑底垫一层10厘米厚的干草,草上加30厘米厚的畜禽混合粪料,粪便料要求捣碎松散,有条件的地方可在粪料中加一些酒糟渣,含水50%左右。

粪上加10厘米厚的干草,干草上铺两条草袋或者麻袋,再投以30厘米含蚯蚓粪的培养料,料上盖一层稻草,草上加10.5厘米厚的发酵烘料,上面再盖好覆盖物,覆盖物上再盖塑料薄膜。

晴天中午揭开透气,并让太阳晒暖料床,使蚯蚓温床温度保证在20℃以上。

低温生产

冬季气温低,室内养殖时需将门窗堵严,以防散温,还可采用火炉、火墙或取暖器等增温设施。

露天养殖时,在冬季来临之前,要将蚯蚓移入地窖、菜窖或室内,防止冻死,养殖层可加到40-50厘米,在饲料上面覆盖杂草和薄膜,可以防止热气散发,起到防寒保暖措施。

另外,可利用生物发酵散发的热量来进行保温,具体做法为:在养殖底层铺上20厘米厚的新鲜马粪掺部分鸡粪,踩严实后铺塑料薄膜,上面放置蚯蚓和饲料。

养殖基质补充

基质补充按照先少后多原则,先少量添加,再适量增加,一般每月给料2-3次,上料前先翻堆,每次给料厚度一般为6-10厘米,垄高不超过1米。

轮换更新

种蚓一般每年更新一次,养殖床一般每年更换一次,以保蚓群生命力旺盛。

建议

选择合适的养殖方式: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养殖设施,选择最适合的养殖方式,如室内养殖、露天养殖或大棚养殖。

控制温度:保持蚯蚓养殖环境的温度在15℃—30℃之间,最佳温度为20℃—25℃,以确保蚯蚓的正常生长和繁殖。

保持湿度:冬季土壤容易变干,应定期为蚯蚓提供适量的水分,保持适宜的湿度。

合理喂食:在冬季,蚯蚓的食欲会降低,但仍需提供足够的有机物质,如有机废料和腐烂的植物残渣,以保证其正常生活活动。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保护蚯蚓安全过冬,并在春季天气转暖时恢复养殖。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