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养殖中调制水质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调整水色:

保持池塘水质“肥、活、爽”,水色以黄绿色为佳,透明度在20-30厘米之间,溶解氧含量应达到3.5毫克/升以上,pH值在7.6-8.8之间。养殖前期以加水为主,中后期每2-3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在20%-50%。当水色变为茶褐色、黑褐色或溶氧低于2毫克/升时,要及时加注新水,更换部分老水,并定期开启增氧机以增加溶氧。

及时施肥:

通常每隔15天施肥一次,每次每亩施有机肥15千克左右。根据水色情况,也可以每次每亩施1.5千克尿素或2.5千克碳酸氢铵,以保持水色呈黄绿色。

及时消毒:

6-10月每隔2周用二氧化氯消毒一次,若水塘水质已富营养化,可结合使用微生态制剂,如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以控制水质。光合细菌每次用量为使池水成5-6克/米³水体浓度,施用5-7天后,水质即可好转。

控制温度:

泥鳅最适宜生长的水温为18-28°C。当水温达到30°C时,泥鳅会钻入泥中避暑,易造成缺氧窒息死亡,此时应增加水深和更换池水以调节水温和增加溶氧。

定期更换和清洗水质:

小水体囤养泥鳅时,水深保持30厘米左右,水质新鲜洁净,溶氧量充足,pH值6.8~7.8。养殖初期每隔3~4天更换池水的1/3,7月中旬以后随着泥鳅个体的增长,摄食量的增加,排泄物大量沉积,极易污染水质,这期间除定期更换池水外,还要求鳅池保持有长流水,以促泥鳅快速生长发育。

使用生物制剂:

在高温季节,每隔15天使用酵母菌、光合细菌等生物制剂1次,浓度为10毫克/升,以保持水质稳定。

保持中性或弱酸性:

池水宜保持中性或弱酸性(pH值为6.5-7.2),并每隔一定时间(15-30天)用1-2ppm的漂白粉消毒一下,以达到灭菌防病目的。

投喂优质饲料:

每日投喂一定数量的人工饵料,投喂的饵料种类有蝇蛆、鱼粉、猪血粉、蚕蛹粉、米糠、麦麸、菜饼等,投喂量应根据不同季节而不同,并遵循“四定”投喂原则。

日常管理和疾病预防:

每天早、中、晚3次巡塘检查,观察水质变化以及泥鳅的摄食、活动情况,并做好防逃工作。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改良水质,预防和治疗疾病。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保持泥鳅养殖池塘的水质稳定,为泥鳅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