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蛙幼苗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分塘与密度控制
不同时期的青蛙要分开养殖,避免幼蛙吞食蝌蚪和受精卵。
蝌蚪的养殖密度为每平米100只,刚孵化时喂面包屑,长脚后喂鱼干。
幼蛙的养殖密度为每平米100-150只,成蛙每平米50只,注意搭建防逃设施,保持水质干净。
遮阴与温度控制
幼苗时期需要遮阴,避免太阳暴晒,因为幼苗体质脆弱,怕高温干燥环境。
使用芦苇席、竹帘或黑色太阳网等进行遮阳,大棚养殖时可种植藤蔓植物辅助遮阳。
控制水温,最适合的生长温度为25~30度,高温季节要每天换水并去掉残饵。
饲料与喂食
幼蛙饲料分为活体饲料和“死饲料”,活体饲料包括黄粉虫、蝇蛆、蚯蚓、小鱼虾等,死饲料包括蚕蛹、动物内脏、配合饲料等。
喂食方法包括拌虫驯食、抛食驯食、滴水驯食和震动驯食等,确保幼蛙逐渐适应人工饲料。
投料时间春、秋季在中午前后,夏季在傍晚或早上,每天投料1~2次,每次1小时左右。
筛选与分养
幼蛙驯养20~30天后,进行筛选,大规格幼蛙转入成蛙池饲养,小规格幼蛙继续在原池驯养。
采用多层箱、室内立体等方式进行高密度养殖,提高养殖产量。
越冬管理
幼蛙越冬前加强营养,增强体质,越冬时加深池水至0.4~0.5米。
气温回升时适时投饵,搭设温棚控制蛙室温度,促使蛙摄食生长。
运输与环境卫生
运输幼蛙时可用竹篓、帆布桶、纸箱,里面放少许水草,保持湿润。
保持饲养环境卫生,定期更换水,定期清理青蛙的生活环境,预防疾病传播。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细致管理,可以有效提高蛙幼苗的养殖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