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淡水珍珠需要控制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水深:
养殖珍珠的水域水深应在1.5至3米之间,这样有利于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的形成。
水流:
一定速度的流水对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的育成有重要意义。流水水域中育成的珍珠光泽较好,产量也较高。
水的酸碱度(PH值):
中性的水域(PH7~7.5)最适宜于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质的分泌。大多数淡水水域的PH值为6.5~8.5,硬水水域偏于碱性。酸碱度超过一定限度会影响育珠蚌的生长和生存。
无机盐:
无机盐对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的形成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钙是育珠蚌贝壳和珍珠的主要成分(以碳酸钙形式存在),每升水含钙量应超过10毫克。此外,镁、硅、锰、铁等无机盐也需适量。
水温:
育珠蚌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都直接受到水温的影响和控制。最适温度范围为15-30℃,在这个水温范围内,育珠蚌生长和发育正常,珍珠质分泌旺盛,珍珠生长快。
光照和通风:
光照直接产生热效应,提供能量来源,影响水环境的理化性状,对育珠蚌的颜色、生殖和行为等都有重要意义。通风则增加水中的溶解氧,促进上下水团的运动和热量传递。
饵料生物:
水中应有充沛的饵料生物,育珠蚌通过摄取食物和过滤水中的微生物来生长。适当的光照也有助于珍珠增加光泽。
种珠:
将外来物(如小圆珠或碎片)植入贝壳内,诱发珍珠的形成。淡水珍珠通常采用植入软组织的方式,不需要使用种核,而是用一小块肉片作为刺激物。
养殖管理:
定期清除笼子上和蚌壳上的附着物,保持水质清洁。根据季节温度的变化调节育珠蚌的养殖深度,冬季和夏季宜吊养深一些,春季和秋季可吊放得浅一些。
病虫害防治:
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确保育珠蚌健康生长。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地养殖淡水珍珠,并获得优质珍珠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