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山鸡的养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场地选择与鸡棚舍修建
选择符合无公害要求的场地,如林地、河滩、山坡、草地、荒地等,场地应具备环保监测认证,并具备相对封闭、易于隔离、向阳和干燥等条件。
在放养场地内建造简易鸡棚,供鸡只休息和避风雨。鸡棚的尺寸通常为宽5米、高2米,长度根据需要确定。
围栏与设备
在鸡场周边设立围栏,高度为1.5米,每隔2米设立一个木桩,将塑料网或钢网固定在木桩上,形成围栏。饲养密度一般控制在每亩1000~3000只。
根据饲养鸡只的数量,在鸡棚外部配置适量的料桶和饮水器。通常是每50只鸡只配备1只料桶和1个饮水器。
适时开食与饮水
雏鸡应在出壳24小时内开食,开食前应先饮水,饮水中最好加5%的葡萄糖或0.1%的高锰酸钾。开水后2小时开食,开食的饲料要求营养丰富、易于消化、适口性强而便于啄食的精料为宜。
温湿度控制
适宜的育雏温度为1~3日龄34~35℃,4~7日龄32~33℃,2周龄28~31℃,3周龄24~27℃,4周龄22~23℃,5周龄后可脱温。相对湿度前期要求高,主要是为了防止雏山鸡脱水,后期要低一些,主要是为了防止球虫病等疾病发生。
密度控制
随着鸡龄的增大密度逐渐减小,1~10日龄每平方米50~60只,11~30日龄20~30只,30日龄以上10~15只。保证山鸡有足够的采食位置和饮水位置。
通风和光照
在保证育雏温度需要的前提下,特别要注意通风换气,使育雏室内空气清新,无臭、无烟、无霉味,随时保持良好的气体交换。雏山鸡第1周龄要进行24小时人工光照,以后逐渐减少人工光照而多照自然光。
精心饲喂
雏山鸡对饲料中的蛋白质水平要求较高,1—2周龄饲料蛋白质水平要达到28%,3—4周龄为24%左右,5周龄以后降到20%。喂料时用盘边高2厘米的盘装料,每小时喂1次,勤添少喂,逐日增加饲料量并减少喂料次数。此外,应保持雏山鸡的环境安静,喂料、换水时操作要轻,减少惊吓,防止飞逃。
及时断喙
防止山鸡啄癖的产生,要进行断喙。一般情况下要断喙2次,第1次在10日龄左右,第2次在10周龄左右。断喙时要用高温断喙器,断喙时要断去上、下喙的1/2和1/3,操作要轻盈,断喙时不让出血,烙痂要完整,同时要作好断喙应激处理。
防病防疫
在饮水中加0.1%的高锰酸钾,以清理肠道。第3~7日龄饲料中加入防白痢的药物如痢特灵0.04%,日喂2次,或在饮水中加入0.02%的痢特灵,连饮1周。8~14天防细菌性疾病和球虫病,15~20日龄在饲料中拌加土霉素0.05%,日喂2次,预防球虫。在14日龄和28日龄用新城疫系苗免疫接种。
建立日常管理制度
每天的饲喂次数、饮水、打扫环境、记录工作都有固定的时间和顺序。每次进雏时要观察雏鸡的精神状态、采食量、粪便等,发现异常,及时查找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每天清洗料槽、水槽1次,清理1次粪便。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养殖幼年山鸡,提高其成活率和生长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