鸵鸟幼年养殖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温度控制

雏鸟对温度非常敏感,初生的雏鸟还不能及时调节体温,缺乏御寒能力,怕冷又怕热。因此,育雏室或保温区应保持适宜的温度,同时确保空气流通、新鲜。温度控制应遵循以下原则:

出壳后的头3~5天,温度应控制在34-36℃。

7日龄后,温度逐渐降低,每周降低2℃,至第七周达到21-22℃。

2月龄时可以脱离人工保温,遇寒冷季节可适当推迟。

营养供给

雏鸟在出壳后的头几天内,主要依靠卵黄提供营养。3日龄开始供给饮水和饲料,饲料要少喂勤添,特别是高温潮湿季节。

饲料主要包括青绿饲料和精饲料。青饲料包括苜蓿、三叶草叶、白菜叶、莴苣叶、胡萝卜等,精饲料包括玉米、小麦、豆粕、麸皮、鱼粉、食盐、磷酸氢钙、贝壳粉、骨粉等。

雏鸟的饲料应洗净、晾干、切碎后再喂饲,禁喂使用已切好的隔餐、含有残留农药和茎秆不洁的青绿饲料。

疾病预防

雏鸟抵抗力弱,容易患病,因此要做好防疫工作。保持育雏室干燥、卫生,定期消毒。

饲料和饮水要保持清洁卫生,防止交叉感染。

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大蒜素等具有“诱食”“促食”作用的添加剂,可进一步刺激雏鸟的食欲。

饮水与开食

刚出壳的雏鸟需强制饮水,可使用注射器灌服10%的速补-14或葡萄糖溶液,每次5毫升,每天2次,连续2~3天。

开食前应先给饮水,水中加0.01%的高锰酸钾和肠炎净,可以杀灭肠道病毒、预防拉稀腹泻。

72小时后开始喂食,开食初期饲料应细切,青料太干时,可用水润湿后再拌入精料中。

分群与运动

根据日龄、体况和体格大小,将雏鸟分成小群饲养,每群7~10只,便于观察和管理。

在温度适宜、阳光温和的小运动场中,让雏鸟自由活动、奔跑、晒太阳和砂浴,有助于促进健康、增强免疫力。

光照与通风

1周龄以后,如果天气晴朗,外界气温高,可将雏鸟放到运动场上活动晒太阳,有利于雏鸟体内的钙磷代谢,防止腿病的发生。

保持育雏室良好的通风,但避免冷风直接吹到雏鸟身上。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细致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鸵鸟幼年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为后期养殖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