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鲈(赤鲈)的养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养殖池塘准备
池塘面积:2~5亩,水深1.5~2.5米,底泥10~20厘米。
水源:充足且无污染,可以使用井水或水库底层水。
设备:每3亩池塘配备1.5千瓦的增氧机一台及动力设备一套。
清塘:放养前10~15天,使用10千克/亩漂白粉或100~150千克/亩生石灰进行干法清塘,杀灭病源菌。
肥料:清塘后3天进水60~80厘米,若底泥较厚,应加大用药量,延长药效消失时间,施经发酵的鸡粪、牛粪等有机肥100~200千克/亩肥水。
移植水草:如水葫芦、水花生等,为河鲈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鱼苗放养
面积:5~10平方米,放养密度100~200尾/平方米。
饵料:早期饵料为浮游动物如轮虫、小型枝角类、桡足类等,后期可投喂切碎的小杂鱼等补充动物蛋白。
暂养:鱼苗放养前需进行暂养,一般每立方米水体暂养3000尾,暂养时前7-10天喂食卤虫幼体或海淡水枝角类,之后喂食新鲜鱼糜,待鱼苗长至8-10厘米时放入主池塘养殖。
投喂管理
驯食:鱼种放养第二天开始投喂鱼浆驯食,约一星期驯食正常,之后可投喂绞碎的鱼糜、鱼肉或小鱼块。
投喂量:根据水温、天气等因素灵活调整投饵率,春夏季节每日投喂4-5次,秋冬季节减少投喂次数。
饵料消毒:投喂前用3%的食盐水消毒5~10分钟,杀灭病原菌。
水质调节及日常管理
加注新水:每15天左右加水一次,每次20~30厘米,水透明度低于25厘米时应及时更换新水。
泼洒生石灰:每隔20天施用1次生石灰,每亩水面用量15~20千克,兑水成乳全池泼洒。
增氧机增氧:遵循“三开、三不开”的原则,保证池塘中溶氧丰富,同时净化水质。
巡塘:坚持早晚巡塘,观察水色,搞好鱼病防治和防逃、防盗工作,做好池塘日记。
病害防治
定期消毒:放养前进行池塘消毒,使用漂白粉或石灰粉。
饲料消毒:投喂的饵料鱼需用3%的食盐水消毒5~10分钟。
防范疫病: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及时发现并处理病害,保证养殖环境清洁卫生。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进行河鲈的养殖,提高养殖成活率和产量。建议在养殖过程中,定期检查水质和鱼群健康状况,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养殖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