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干旱条件下养殖水稻,可以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选择抗旱品种 :选择早熟、中熟、根系发达、前期生长快、较抗旱也抗盐碱的品种,如辽粳五、秋光、辽294等,最好选择高抗旱能力的旱稻品种种植。

培育全旱壮苗

选好种,精量、适时、稀播,达到苗齐苗壮。

搞好种子及床土消毒,防止种传病害和青黄立枯病。

应用优质抗旱剂,如旱地龙拌种或浇床,增强苗床的抗旱能力。

采用双幅开闭式覆盖或无纺布育苗,便于通风炼苗、炼小苗,地膜覆盖床面增强保温、保湿。

床面少施氮肥控制旺长,增加秧苗的碳氮比值,增强抗旱能力。

进行全纯旱育苗和节水育苗,实行旱做床、旱找平,浇足底水,旱播种,出苗后尽量少浇水,培育旱根,控制叶鞘的生长。

节水整地

进行三旱整地,即旱施耕、旱找平、旱打埂。

实行原茬压耙法整地,每亩可节省泡插期用水50%。

重施底肥 ,全层施氮肥,氮肥总量的60%-80%全层施入,余下的20%-40%用作追肥,其余种肥料全部用作播前一次施入,这是缺水年份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集中快速插秧,合理密植

集中劳力在快速整地基础上集中插秧,由于缺水要影响水道分蘖,所以要加大密度10%进行合理密植。

加强秧苗管理,培育耐旱壮秧

旱育秧:

坚持见绿揭膜,揭膜后5—7天忌浇水,促进根系下扎,三叶期前少浇水,控上促下墩苗壮苗,三叶期后按中午植株叶尖卷曲、第二早仍难恢复为标准,在早上或晚上浇透水,禁忌灌水;对培肥不到位的秧床,每亩用尿素5—8千克化水追施断奶肥,移裁前3—5天,每亩再用尿素5—8千克化水追施送嫁肥。

水育秧:揭膜后保持关水(不淹心叶)2—3天后实行浅水管理(半寸水),并在秧苗生长中后期转入湿润管理,凉晒2—3次,促进墩苗;对底肥施用不足或肥力不高的秧田,揭膜后2—3天和移裁前3—5天,每亩及时追施尿素10—15千克作断奶肥和送嫁肥。

旱播雨养节灌栽培

选用水稻抗旱品种,利用5-8月份相对丰沛的降雨,通过旱播在不灌水或少灌水的条件下,实现水稻高产高效。

其他技术措施

选择适宜的播种期,在土壤化冻后及时播种,确保种子及时发芽。

提高播种质量,适当增加播种量,因为旱稻的成苗率只有80%,所以需要在正常播种量的基础上增加20%为宜。

控制草荒,选择对无水层影响小的水田除草剂,播后苗前和苗后使用2次除草剂。

通过以上技术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水稻在干旱条件下的产量和抗旱能力,减少水资源消耗,实现节水增效的目标。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