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泥鳅的步骤如下:
选址建池
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的地点建造池塘。池塘深度一般控制在1米左右,预留高水位的进水口和低水位的排水口,并在排水口上覆盖防护网。
池塘条件
池塘应为土池,池深约50厘米,水色以黄绿色为宜,透明度20~25厘米,酸碱度为中性或弱酸性,溶解氧2毫克/升以上。池底泥土要夯实,四周可栽种禾本科植物作遮荫用。
苗种放养
鳅种放养前7~10天,用生石灰0.2千克/平方米彻底清塘消毒。选择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苗种进行放养。放养密度一般为体长5~7厘米的鳅种80~100尾/平方米,同时可搭配放养5~8尾/平方米的鲫鱼。
饲料投喂
泥鳅为杂食性,可投喂米糠、麦麸、蝇蛆、蚯蚓、蛋黄、鱼糜等。投喂时间应在温度24-27度之间,水温过低或过高时泥鳅会减少摄食。
水质调控
定期更换池水,保持水质清新,透明度20-30厘米。高温季节增加换水频率,定期泼洒生石灰调节水质。若发现泥鳅游到水面浮头“吞气”,表明水中缺氧,应立即停止施肥,注入新水。
日常管理
每天查看泥鳅活动和摄食情况,做好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投喂工作。加强巡塘管理,勤作日记,发现池塘设备有破损情况及时修补,防止泥鳅逃逸。定期用生石灰、漂白粉全池泼洒,预防鱼病。
繁殖管理
泥鳅2龄性成熟,4—8月份为繁殖旺季。选择体质健壮的亲鱼,进行自然产卵繁殖。在产卵池中放入亲鱼,用树枝、棕片、冰草等制作鱼巢,固定于池四周和中央池底,让其产卵。孵化期约24小时,孵化出鳅苗后及时转移到育种池中培育。
收获
泥鳅养殖约6个月后,体长达5厘米左右,即可投放池塘养殖。当泥鳅长达20厘米左右时,即可捕获上市出售。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养殖泥鳅,获得良好的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