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氨氮的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清淤和干塘:
每年养殖结束后,进行清淤和干塘,暴晒池底,可以去除氨氮,增加水体对pH值的平衡能力,保持水体的微碱性。
定期加换新水:
换水是最快速、有效的途径,要求加入的新水水质良好,新水的温度要尽可能与原来的池水相近。
加强投饲管理:
选用优质蛋白饲料,避免过量投喂,提高饲料的能量、蛋白比,改善养殖鱼类对饲料的利用率,从而间接降低水中氨氮等有害化学物质的含量。
使用益生菌:
使用硝化细菌、光合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益生菌,硝化细菌迅速将水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转化为无害的硝酸盐。枯草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能吸收和减少水体中的氨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降低化学耗氧量和生物耗氧量,间接增加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
使用减少氨氮的添加剂 ,如丝兰提取物:丝兰提取物具有皂苷表面活性剂和脲酶抑制剂的功效,能有效干扰和控制尿素转化为氨的过程,提高蛋白质利用率,减少氨氮排泄,减少水体富营养化。
水质管理:
通过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等方法,为硝化细菌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促进氨氮的转化与降解。
生物降解:
引入或培养硝化细菌,通过其氧化作用将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降低水体中氨氮含量。同时,合理配置养殖生物种类和密度,确保养殖系统内的生态平衡。
化学处理:
使用化学药剂如聚合氯化铝、活性炭等,吸附和沉淀水中的氨氮,降低其浓度。但此方法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需谨慎使用。
物理吸附:
利用具有高比表面积的吸附材料如沸石、活性炭等,吸附水中的氨氮,进而将其从水体中移除。这种方法效果显著,但成本较高。
控制饲料投喂量:
过度投喂会导致饲料残渣和粪便的积累,进一步增加氨氮的产生。合理控制饲料投喂量,避免过度投喂,有助于减少氨氮的产生。
定期清理池塘底泥:
底泥中的有机物是氨氮的主要来源之一,定期清理池塘底泥,减少有机物的积累,可以降低氨氮的浓度。
使用生物滤池:
生物滤池是一种通过生物作用将氨氮转化为无毒物质的装置。可以在养殖池塘中加入生物滤池,利用滤材上的生物膜将氨氮转化为无毒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泼洒微生物菌剂:
可以用枯草芽孢杆菌加红糖活化后进行泼洒,用来分解塘底残饵等大分子物质。
建立硝化系统:
培养大量的硝化细菌,硝化菌会直接分解氨,将其最终转化为硝酸盐,从而降低氨氮的浓度。
停止投饵:
若发现时间较早,水产动物可能依然在摄食,但却未出现中毒症状,无论水产动物是否在摄食都要立即停止投饵,减少氮的产生。
开动增氧机:
开设增氧机搅动水体,让分子状态的氨挥发至空气中,同时降低底层水中的氨分子含量。
使用硫代硫酸钠:
每亩池塘泼洒2-3公斤硫代硫酸钠,若氨氮含量依然未降至理想状态,可适当增加用量。
施用氨净或池底净:
对于高蛋白质饲料投喂过多的精养鱼塘,每隔10天~15天施用氨净或池底净1次,及时降解氨氮。
使用芳碳和菌砖:
通过扩培活力团和芳碳,增加池中活性微生物,促进浮游生物的繁殖生长,增强水体的物质循环能力。
这些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以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建议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并进行定期监测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