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鲈在淡水中的养殖方法如下:
选择养殖地点
选用水体微流动、水质清新、透明度较高(不低于40厘米)、pH值7左右、溶氧4.8毫克/升以上、水质未受污染的水域,如河道、水库、湖泊等。
池塘建设
池塘面积以5~8亩为宜,呈长方形,南北走向,池底平坦,砂泥底质,池岸牢固,池深2米。
池底要埋设进、排水管道,并配备1~2台1.5KW的增氧机,养殖场要有发电备用机组。
放苗前要做好池塘清淤消毒,每亩用50公斤生石灰或5~10公斤漂白粉干池泼洒消毒。
放苗前要施肥培养池水的基础饵料,使池水呈油绿色或茶褐色为宜。
鱼苗淡化
从沿海地区购进的花鲈夏花在常规育苗池内进行淡化处理,放养密度为500尾/立方米,淡化期为7天。
淡化方法包括:开始时池水盐度要和苗种产地盐度相一致,每天抽出1/3池水,再加入等量的淡水,期间要充气增氧,同时每天投喂适量的新鲜鱼糜。
淡化过程中盐度梯度变化不能太大,确保鱼苗逐渐适应淡水环境。
苗种培育
将淡化的夏花放在300~600平方米的小池内强化培育,放养量为10~15尾/平方米。
花鲈苗种阶段主要摄食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生物,通过人工诱食、训饵使其逐渐转食,投饵时先用工具拍打水面,然后慢慢地将饵料带水均匀泼撒投喂。
强化培育期间因密度较大,要注意观察水质的变化,防止缺氧和水质恶化,及时加注新水。
经过1个月左右的强化培育,体长可长到9厘米以上,即可转入成鱼养殖阶段。
成鱼养殖
池塘面积以1500~5000平方米为宜,水深1.5~2米,池底淤泥较少,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
每667平方米放养1000尾左右,同时搭养尾重250克左右的白鲢50尾,以调节水质。
成鱼养殖应投喂鲜野杂鱼和冰冻海鲜为主,投饵量根据鱼体重的6%~1%逐渐增加到3%。
采用抛投法投饲,开始时慢抛少投,当鱼群争食时快抛多投,每天投喂2~3次。
水质管理
保持水质清新,定期检测水质,必要时添加水质调节剂。
控制水温在适宜范围内(一般为20~25摄氏度),并提供适当的光照,每天光照时间在8~10小时。
通过以上步骤,海鲈可以在淡水中成功养殖。在整个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水质管理、饲料投喂和疾病防治,以确保海鲈健康生长和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