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稻田养殖泥鳅是一种生态养殖方法,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并增加经济收益。以下是一些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稻田选择与改造
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的稻田。
在稻田四周挖环形沟,宽约2米,深约0.8米,并在两端设置进、出水口。环形沟的作用是提供给泥鳅栖息、觅食的场所,同时便于捕捞。
加高加固田埂,高度约50厘米,防止泥鳅逃逸。
鳅种放养
选择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无病无伤的鳅种放养。
放养时间一般在早、中稻插秧后10天左右,此时稻田已基本稳定,适宜鳅种生长。
放养密度根据稻田条件和养殖技术水平,一般每亩可放养鳅种5-10万尾。
饲料投喂
泥鳅是杂食性鱼类,可以吃虫子、水生植物和小型底栖生物。
饲料可选用专用泥鳅配合饲料或自配料,如米糠、麸皮等。
投喂量一般为泥鳅体重的3-5%,根据天气、水质等情况灵活调整。投喂地点可选择在环形沟附近,以便于泥鳅集中摄食。
水质管理
保持水质清新,适时加注新水,保持水深约20厘米。
定期使用生石灰或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以利于泥鳅生长。
在稻田里尽量少施碳铵或氨水,避免使用除草剂。
疾病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定期对稻田进行消毒,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全田泼洒。
注意观察泥鳅的生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如隔离患病鱼只、使用药物治疗等。
捕捞与销售
根据市场行情和泥鳅生长情况,适时进行捕捞。
可以在稻田排水口附近设置捕捞设施,如竹帘,以便于捕捞。
通过以上步骤和注意事项,可以在稻田成功养殖泥鳅,实现稻鳅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