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格大闸蟹的养殖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投放时间的选择

避开冰冻严寒天气,气温低于0℃蟹种容易冻死。

初春时节,水温4-8℃时放养最为适宜。

蟹种质量和规格的选择

选择规格整齐、体色光洁、体质健壮、活动敏捷、附肢完整、性腺未发育成熟、无病症的蟹种。

规格以体质量5-12克/只为宜,大规格蟹种(80-200只/千克)低密度养殖,放养数量为500-600只/亩,最多不超过660只/亩。

适宜的放养密度

大规格蟹种低密度养殖,放养数量为500-600只/亩,最多不超过660只/亩。

公母分养模式,公蟹与母蟹在生长过程中营养需求和摄食习惯不同,分养有助于各自获得最适合的投喂,促进健康成长。

水质管理

水源充足,养殖区要远离工、农业和生活污染源。

水质标准:溶解氧含量要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pH值应保持在7.0~8.5,氨氮应保持在0.2~0.3毫克/升。

定期清淤消毒,冬季抽干池水,彻底清淤消毒,日晒风冻1个月左右,保留10~15厘米厚度的淤泥。

投喂管理

投喂量较大,干物质累计投喂量能达到每亩850斤,1-2壳以饲料为主,冻鱼为辅;3-5壳冻鱼+饲料+冻鱼投喂,加大冻鱼的投喂量。

根据蜕壳时间加大投喂量,减少互残,10月份以后降低冻鱼投喂频率,采取1天冻鱼+1天饲料+1天玉米的投喂方式。

生态环境营造

种植水草,水草是大闸蟹的天然饵料之一,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也是大闸蟹栖息、躲避敌害的场所。

引入水生植物如浮叶植物、水生藻类,提供蟹类栖息、觅食的场所,同时注意在蟹池内放置适当的障碍物,如岩石、树枝等。

日常巡塘

早上巡塘检查有无残饵,中午测水温、观察水色状况和池水变化,傍晚和夜间观察河蟹的活动情况和吃食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防逃管理

加强巡塘工作,检查防逃设施是否完好,有没有敌害生物危害等,发现问题立即处理。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细致管理,可以大大提高大规格大闸蟹的养殖成功率。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