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鲴鱼的养殖主要包括池塘养殖和人工繁殖两个部分。以下是详细的养殖方法:

池塘养殖

养殖方式

混养:采用隔年老口鱼种,冬季一次放足,年底一次起水。

套养:将当年人工繁殖的鱼苗,培育到夏花阶段,5月份套养在成鱼塘中。若放养数量较多,供应翌年做鱼种;若放养数量少,当年年底即可起水上市。

放养数量

肥水塘:每667平方米混养老口鱼种10—15千克(8—10克/尾),年底可起水银鲴商品鱼100—120千克。

中等水质的池塘:每667平方米混养银鲴老口鱼种8—10千克,产量可达70—80千克。

饵料条件较差的池塘:混养老口鱼种5—7千克/667平方米,产量可达50—60千克。

注意事项

银鲴食性杂,疾病少,按常规管理即可。

银鲴耐低氧能力较差,每当天气闷热、气压低时,银鲴最先浮头“泛塘”。因此,池塘养殖银鲴,要经常加注新水和增氧,保持水质肥而爽。

人工繁殖

亲本的选择

选留2冬龄以上,最小体质量50克以上的银鲴作为人工繁殖用的亲鱼,并且膘肥体壮,无病无伤。选留的时间一般结合冬季捕捞和干池进行。

亲本的强化培养

亲鱼培育池面积一般为1×667平方米左右,每667平方米放养亲鱼1000~1500尾。培育池水质肥沃,透明度25~30厘米。在3月上中旬,当水温达到15℃以上,银鲴亲本开始摄食,培育水质以有机肥为主,并投喂蛋白质含量40%的人工配合饲料。

夏花培育

培育池塘的准备:选用养殖场试验池塘,面积2×667平方米,按常规清塘,在放苗前5天加水并堆放有机基肥培育水质,每667平方米堆放鸡粪200千克。

放养时间和密度:在银鲴水花苗种“点腰”后即可下塘培育,银鲴水花每667平方米放养。

其他注意事项

银鲴鱼耐受水温为0~38℃,适应性广,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均可养殖。

其耐低氧能力较强,溶解氧需求为不低于1.5mg/L。

在pH值为6.0~8.5的水体中均能适应。

生长较快,自然条件下,在饵料丰富的水域,当年孵化鱼苗到年底规格可达到100~150克,第二年一般可达到500克左右。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有效地进行银鲴鱼的养殖。建议在养殖过程中,注意观察鱼群活动情况及水色、水质等情况,定期测量水温、气温和pH值,确保水质肥沃且溶氧充足,以获得良好的养殖效果。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