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生态怎么养殖的好些

黄鳝的生态养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选址与建设

选择地址:黄鳝池应选择在安静、避风、向阳、近水的地方,大小根据准备饲养苗种的数量而定,池壁多修孔道以便黄鳝打洞潜伏,池底用含有机质较多的泥土,土质要求松软适度且厚度在15厘米左右,池高不低于1米,有条件的可砌围墙加以保静。

池塘建造:池塘面积一般以50平方米-100平方米为宜,池深1米-1.5米,池壁顶部用砖块做成T字型,池坎顶部应高出水面30厘米以上,进、排水管和溢水管用铁丝网牢固封闭,严防黄鳝外逃。池内放入30厘米厚的泥土,再投入石块、砖头,以便黄鳝打洞穴居。

水质管理

水质条件:黄鳝对水质要求高,需要清洁、无污染的水源。水质应保持适宜的温度、PH值和氧气含量,一般水温在20-28摄氏度,PH值在6-8之间,氧气含量在5毫克/升以上。

水质调控:每10天左右,用强微水精翠一包5-8亩,用少量红糖水浸泡活化后,均匀泼洒于水中,可有效调控水质理化指标,并能显著减少换水的频率。换水时,一般情况下春、秋每5-7天换水1次,夏天3-5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只可换去1/5-1/4,且进水的温度要尽可能与池水温度一致,温差不要超过3℃。

放养与密养

选择优质苗种:快速养鳝应选择体色深黄有大黑斑、无病无伤、敏感、争逃力强的种类。

合理密养:常规养殖,每平方米放养规格约50克的个体,密度为2千克左右最为合理。同时,池埂多、水草多、换水方便、排污彻底的鳝池放养密度可增大;相反则应减少。黄鳝规格大、放养总重可增加;规格小,放养总量应减少。有养殖经验的放养密度大;无经验者放养密度小。

大小分级分池:大小鳝同池或同网箱混养,整体增重倍数低,即整体生长速度慢,效益差。一般收购的“统货”,至少要分三个以上的等级饲养,分的等级越多,越利于养殖和整体快速增重。

适时分养:随着养殖生长,同池或同网箱中黄鳝个体出现大小差异,而且悬殊不断加大。当大小个体相差15倍以上时,小个体即开始不敢与大个体争食而导致营养缺乏,生长速度减缓,消瘦衰竭至发病,最后死亡。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有条件的要及时分养。

投喂与饲料

饵料品种:人工养鳝投喂的饵料可分为三大类,即活饵、鲜饵和配合饵料。活饵中,投喂蛆闯、蝇蛆生长速度最快;鲜饵中,投喂动物肝脏生长速度最快;配合饵料中,因配制成分和加工技术不同而生长速度各异。

饵料加工:投喂黄鳝的带硬壳和大块的鲜饵必须先加工:螺壳要敲碎,蚌壳要剖开并将肉切碎,鲜鱼畜禽内脏要切碎至黄鳝张口即可吞入的大小。鲜料也可用绞肉机绞碎成糊状,与其他料拌合加工成混合饵料投喂。粉状配合饵料或自配混合料,可用机械或手工加工成条状或颗粒状投喂。

投喂方法:黄鳝驯喂到正常吃食后,每日投饵1~2次,水温18℃以下,每日投饵一次;水温21-28℃,每日上午和傍晚各投饵一次。一般日投鲜饵量为鳝总量的3% ~10% ,配合料为2% ~5%。

疾病防治

预防为主:树立防重于治的思想观念,把每项预防措施落到实处。因黄鳝一旦发病,较难治愈甚至死亡,即使能控制病情,也会影响正常生长。

综合措施:控制和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包括科学建场、搞好放养前鳝池的清污和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