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鳗鱼的土池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池塘选择与消毒
选择地势较高、排水方便的地方建造,面积不宜过大,通常在5~10亩之间。
池塘四周种植水浮莲或水花生等植物,并用篱笆或网片围栏,防止鳗鱼外逃和提供遮阴。
挖除土地内过多的淤泥,平整池底,修好池埂和进、排水口。在鳗种下池前10~15天,每1000平方米用生石灰100~125公斤清池消毒,彻底杀死野杂鱼和敌害生物。
池子结构与深度
池子形状一般采用长方形或正方形,四角截去四小角,水深1~1.5米。池子呈八角形有助于水流循环和污物集中。
池墙结构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剖面为“T”型,上面伸出10~15厘米。白仔池深度为1米左右,鳗种池为1.2~1.5米。
池底处理
池底用砂石垫底铺平、压实后,用钢网整池浇筑,特别注意池底边的连接。池底坡度一般为3%~4%。
水质培养
在鳗苗入池前一天搭好遮荫棚,使用双层遮阳网或水泥瓦或竹席等,防止日光直射水温不稳定。
池内投入少量水浮莲,同时加注池水至溢水管,让其培肥水质,繁殖大量的微生物。
定期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洁,夏、秋季每5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全池的10%左右。保持pH值在7.5~8.5之间。
鳗种处理与投放
投放前将鳗种包装袋放入水中浸泡20~30分钟,使鳗种从高溶氧状态逐步适应低溶氧状态。
投放前进行鳗种消毒,50公斤水用食盐0.75~1公斤浸洗鳗种15~20分钟。
投放的鳗种要求体色青灰、肌肤丰润、富有弹性、游泳活跃。放养密度一般为每1000平方米可投放4000~5000尾20克左右的鳗鱼;50克左右的可投3000~4000尾;100克左右的可投放2000~3000尾。
日常管理与防病
每天早晚巡池,观察鳗鱼活动与摄食状况,雨后检查排水口等,防止逃鱼。
每10天~15天加注新水1次,夏、秋季每5次,每次换水量为全池的10%左右。
使用增氧机,每3~4亩配套1.5kw水车式增氧机1台,5~8亩需要配套1.5kw水车式增氧机2台安装在池塘的对角处。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建立一个适合养殖鳗鱼的土池,为鳗鱼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