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鳖养殖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放养

放养密度:根据中华鳖的规格不同而异,一般放养50g/只左右的中华鳖,30~40只/m²;80g/只左右的中华鳖,20-30只/m²;100g/只左右的中华鳖,15~20只/m²。具体放养密度还要结合放养时间、养殖设施条件和技术水平等实际生产因素来确定。

适应环境:放养前要先让中华鳖适应池塘环境,在池边用池水泼洒中华鳖体表,再用4%的食盐水或20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10~15分钟。放养时将中华鳖多点放在池水边,让其自行爬到池内,不宜将中华鳖直接倒入池中,以防损伤鳖体。

合理投喂优质饵料

投喂原则:按照“定质、定量、定点、定时”的原则,投足投优饵料,促进其健康生长。定质,饲料要求优质新鲜、适口性好、营养成分全、蛋白质含量高。以中华鳖配合饲料为主,鲜活饵料为辅,将新鲜动物饲料,如小杂鱼、螺蚌肉及动物内脏等,经加热或4%的食盐水消毒,加入新鲜蔬菜绞碎后拌入饲料中,适当添加3%~5%的植物油。定量,在水温高于18℃时,中华鳖即可开始投饵,4、5月份日投饵量可按鳖体重的3%~5%估算;6~9月份气温升高,中华鳖摄食量增强,日投饵量按体重的5%~10%估算;10月份以后,随着气温不断下降,日投饵量降至鳖体重的3%~5%。

水温控制

最佳温度范围:水温20℃—30℃是中华鳖生长的最佳温度范围,水温高于20℃时中华鳖就开始摄食,摄食量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加。

养殖设施

鳖池建设:鳖池选址必须选择环境安静、避风向阳、水源水质清新、土质良好的地方。鳖池要封闭防逃防偷,进出水口特别要注意防逃,池与池之间水体不能互串,进出水要严格分开。生态养殖以土池为好,根据投资规模和地方大小尽量建好四类池,即亲鳖池、成鳖池、幼鳖池和稚鳖池。无论哪种鳖池,都必须保证鳖有足够的晒背场和投饵场。

温室及养殖池设计:温室建造应符合有关建筑管理规定,具备良好的保温性能,并配备相应的加温、增氧、进排水等设备。养殖池建造应符合中华鳖生活习性的要求,池大小统一,面积每个在15~20平方米,池高0.6米,池壁顶端向内伸檐8~10厘米,以防鳖逃跑。饲料台用长3米,宽0.5米的木板或水泥预制板搭设,淹没在水下15厘米。池中设置网袋用以中华鳖隐蔽之用。

水质管理

水质要求:养殖用水要符合NY5051的规定,水源一般为河流、湖泊或水库、池塘的地面水,最理想的水源是既有地面水,又有水质良好的工厂余热水或温泉水。底土以保水性良好、渗透性较差的壤土或粘土为佳,底土上层铺15~30厘米厚的淤泥和细沙的混合土,以利于中华鳖栖息和冬眠。水色要控制在微碱性,水体透明度以25厘米~35厘米为宜,水色呈黄绿色或茶褐色。换水后每池均匀泼洒复合微生物制剂,以调节水质。

病害防治

防治原则:坚持“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强调“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提倡生态综合防治和使用生物制剂、尽量使用中草药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应用健康养殖技术,适当控制养殖密度,在饲料中加酶益生菌、复合维生素等来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改善养殖水体生态环境。如果发现鳖生长情况不正常时,用0.3~0.5ppm聚维酮碘进行全池泼洒,或用1ppm戊二醛进行全池泼洒。渔药的使用必须严格按照国务院、农业部有关规定,禁止使用未经取得生产许可证、批准文号、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