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养殖蚂蟥,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日光越冬温室养殖
建立人工条件下的日光越冬温室,以打破蚂蟥的冬眠习性,增加养殖时间,缩短上市周期。温室结构一般为竹木塑苫结构,北部墙体为土铸或砖混,厚0.8-1.5m,东西向,长30-50m不等,南北跨度10-15m,主柱数量5-7排。上覆无滴塑膜及可卷放的稻草苫,留出门、通道及风口。在严寒雪封季节,还应做好除雪和人工增温措施。较高级的温室可用塑钢无立柱方式,只是造价相对要高。
养殖池的建造
水蛭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适温性广,耐饥耐旱,可生活在各种水域中。养殖池应选择避风向阳、排灌方便、避免逃跑的地方建池。池塘面积不易过大,水深一般1米左右,在池的对角处各设一进水口和排水口,池底投放部分石块、瓦片或树枝,供其栖息用。生产中可利用废弃的河沟,挖掘隔断,建成大小不一的串联性池塘,每2-3池为一组,将二池共用池埂挖断,留出进排水通道,既活跃水体利于交换,又便于管理和收获。
小面积小区域养殖
先小区域小面积养殖探索经验,不宜一下子投入太多的钱,先小区域小面积养殖探索经验。
水泥池养殖
建水泥池20平米左右,宽3米,长7米,高度1米—1.2米,水深0.5米,做好进、排水设施,室外水泥池中需投放水草等植物,以便水蛭栖息。新建的水泥池不能立即投放种蛭,其池体的碱性物质需经过20天的淡化后才能投苗,不能一次性投苗,待养殖池总体环境条件趋向食物链总体平衡以后,才能逐步加大投种量,一般每平米投放100条。
稻田套养
在稻田中挖沟渠、溜沟作为水蛭主要活动场所,一般按“井”、“十”等形状开挖,分沟溜式和泥塘式两种。溜沟要求分布均匀,四通八达,有利于水蛭的生长和觅食,一般宽0.4米,水深0.3-0.5米,溜沟面积占总面积10%左右;泥塘式是在稻田内部开挖泥塘,泥塘与稻田沟渠相通,沟宽、沟深均为0.4米左右,深为0.5-0.6米,占稻田面积15%左右,注意稻田施农药对水蛭危害。一般选择高效低毒农药,也不要使用化肥,最好用动物粪便较理想,不仅有利于稻子丰收,也是水蛭的好饲料。
沼泽、泥塘养殖
沼泽、泥塘水生植物茂盛,有机物质、腐殖质含量较多,浮游生物、水生植物丰富,因此,只要建好围栏,防逃、御天敌侵害即可。此种模式投资成本较低,管理、捕捞较麻烦。
标准化集约精养
建议池塘长90米,宽7-8米,池深1.2米--1.5米,水深0.5米--0.6米,做好进、排水设施,建设泥土栖息地,高出水面0.3米,上面种水草,以遮阴防晒,使用40目聚乙烯网布做好防逃措施。一般每亩水面积投放种蛭2000条。一般每亩水面可放养幼蛭6~10万条。
饵料喂养
蚂蟥的主食是螺、蚌、蛙、龟鳖、蚯蚓以及哺乳类动物的血液,人工饲养时可利用各种血拌饲料、草粉,或者是粪便等,每亩还可一次性投放活螺25公斤左右,让蚂蟥自由取食,动物的血一般每星期喂1次。
管理技术
饲养时一定要调节水质,蚂蟥虽然能在污水中生长,但如果人工养殖密度高,水质就一定要保持清新,同时也要保证一定的溶氧量。当水中含氧量低于2毫克/升时,蚂蟥就会浮出水面并出现不安现象,夏季水温比较高,一定要注意适当换水。定期消毒和调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