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放泥里养殖的方法如下:

池壁泥土处理

池壁泥土应夯实,并沿池唐四周用网片围住,下端埋入土中10厘米,上端高出水面20厘米,以防泥鳅逃逸和敌害生物进入。

放养准备

在放养鳅苗前20天对池塘进行清整、改造、消毒。在进水口和排水口用铁丝网防逃。在排水口处开挖一个面积约占全池面积的1/3~1/5,深30~50厘米的鱼溜,在池底铺一层腐质较多粘土。放养前7天用生石灰清塘,每亩池塘水深10厘米用生石灰75千克化成浆全池泼洒。清塘5天后注水25厘米,每亩施有机肥150~250千克,用于培肥水质。

苗种放养

泥鳅苗种选用人工培育苗或野生苗,但都要规格整齐、无病无伤、活动敏捷,一次放足。放苗时间一般在每年4月份,平均水温15℃以上,每亩放养规格为80尾/千克的苗种1100千克,最好选择在晴天下午进行。苗种放养前用8~10毫克/升漂白粉溶液进行浸洗消毒,浸洗消毒时间为20~30分钟。

饲养管理

饵料选择:泥鳅是杂食性鱼类,水中的小型动植物、微生物及有机碎屑等,都是其喜欢吃的食物。人工养殖可直接投喂水生昆虫、黄粉虫、蚯蚓、蛆虫、河蚌、螺蛳、鱼粉、野杂鱼肉及畜禽下脚料等,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泥鳅喜欢夜间觅食,因此应早晚各投喂一次。养殖前期通常按鱼体重的3~4%投喂,中期按鱼体重的4~6%投喂,后期可适当减少配合饲料的投喂量。

饵料投喂:泥鳅投饵要坚持四定原则,阴雨、闷热天气适当减少投饵量,每天要坚持巡田一周,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例如田埂有漏洞、漏水、死鱼等都应快速处理,并保持池水嫩绿色。

水质管理:养殖过程中可适时进行施肥,保证水质肥度,一般良好的水质色绿色,透明度高,水生植物生长良好,而若水质浑浊,透明度低,就要及时注水或换水。每隔10天,将下层泥上搅拌1次,以利于泥鳅天然饵料的生长。每天要清除残饵,经常观察泥鳅吃食及活动情况,如发现泥鳅出现肠呼吸频繁,突然停食等反常现象,应立即换水。每10天换水1次。如发现病鳅,死鳅要及时捞取,以防鱼病传染。

其他养殖方式

稻田养殖:在南方比较常见,利用稻田的面积和水量进行养殖,分为田塘式和沟溜式两种。沟溜式是在稻田里挖相应的鱼溜或鱼沟,宽度约35厘米,深度20到30厘米。在宽度上一般在35厘米左右就可以,在深度方面要达到20到30厘米。

水缸养殖:适用于水资源不便利的北方地带,在闲置的院子里或田地里面养殖。用黄色淤泥和粪肥、麦秸混合放在底部,一般30公分的厚度,水深要在30到50厘米,缸底下面还需要留上一个排水口。

网箱养殖:适合小规模养殖,地点可以选择在小河边或湖边。网箱面积40到50平方米,四个角用竹杆稳固插入底泥,并紧贴泥面。放两捆秸秆作为人工鱼礁。

通过以上步骤和注意事项,可以在泥里成功养殖泥鳅。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