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鱼孵化鱼苗的养殖方法如下:
放养环境
养殖池塘面积以1~2亩为宜,最大不超过3亩,水深1~1.5米,池底最好为泥质,水质宜中性或弱碱性。
养殖前池塘应进行彻底消毒,一般是在放养乌鱼种前10~15天进行清塘消毒。
池塘中应有1/5左右的水面或在池塘四周水面植养80~100厘米宽的水浮莲,以便在夏季水温较高时供遮挡阳光,便于乌鱼避署和躲藏,同时还能净化水质,有利乌鱼的生长。
苗种来源
在湖泊、河沟、水塘较多的地区,天然苗种都比较丰富。
在乌鱼繁殖季节,可在夜晚用密眼抄网捞取天然苗种,也可将成熟的雌雄鱼收集起来,进行暂养;还可进行人工繁殖。
人工繁殖的亲鱼,要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或鲤、鳙、鲢鱼脑垂体催产。
在繁殖季节,将水草、棕榈等扎成小束固定在池边,作为鱼巢。亲鱼产卵后,用鱼碟将卵舀出,放入脸盆或网箱中静水孵化。一个脸盆可放卵5000粒左右,每平方米网箱可放1~2万粒。孵化中不需换水,但应及时拣除变白的死卵。一般2~3天即可孵化。孵出后在孵化容器内继续蓄养8~10天,即可放入鱼种池进行培育。
鱼苗培育
刚孵化的仔鱼,腹部有膨大的卵黄囊,在3~4天内,不必投饵。
至4~5天,卵黄囊消失,仔鱼开始取食,这时可投喂轮虫、桡足类、枝角类和水蚤等。
当仔鱼在盆中或小水泥池内驯养至能够成群游泳和饱食浮游生物时,即可移入鱼苗培育池养育。
投喂技术
乌鱼为肉食性鱼类,饵料应以小杂鱼为主。
养殖初期,因乌鱼苗种规格较小,因此对规格较大的野杂鱼应经切碎后投喂以提高适口性。
日投喂量一般为鱼体总重的5%左右,并视摄食情况予以调整,一般料重比为1∶4左右。
投饵要做到定时、定位、定质、定量。每日上下午各投喂一次,摄食旺盛时,傍晚可再投喂一次。
投喂时,将小杂鱼投放于吊在池水中的食台上,让鱼自由采食,以减少饵料浪费。
日常管理
每天早晚巡池1次,细心观察鱼种摄食和活动情况,注意水质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以促进乌鱼的正常生长。
乌鱼体长超过10厘米时,跳跃能力逐渐增加,尤其是在雷阵雨天气,换水时或清晨,最容易发生逃鱼等情况。因此,池埂离水面高度一般应大50厘米,以防止乌鱼逃逸。
病害防治
整个苗种培育过程中,用复合碘消毒两次。
内服恩诺沙星等保肝药,三个疗程。
主要预防的疾病有:细菌性疾病、肠炎病、粘孢子虫病等。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进行乌鱼孵化鱼苗的养殖。在整个养殖过程中,保持水质清新、控制适宜的水温、定期消毒和合理投喂是关键。同时,注意观察鱼类的活动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疾病,确保乌鱼苗种的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