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鲫鱼的养殖主要包括鱼种放养、饲养管理、生产管理等方面,以下是详细的养殖步骤和注意事项:
鱼种放养
品种及规格:工程鲫占80%,斑点叉尾占20%。工程鲫平均规格50克/尾,斑点叉尾平均规格70克/尾,鲢、鳙平均规格100克/尾。
放养时间:2023年3月6日,天气晴朗,将鱼种一次性放齐。
放养密度:每亩放规格为50克/尾的工程鲫900尾、规格为70克/尾的斑点叉尾120尾、规格为100克/尾的鲢、鳙(4∶1)260尾。
消毒处理:鱼种下塘前,工程鲫和鲢、鳙用4%食盐水浸泡10分钟。
饲养管理
饲料选择:选择蛋白质含量在28%~30%的全价颗粒饲料。
驯化投喂:从鱼种下塘后的第二天开始进行驯化,每天上、下午各投喂一次。驯化时,首先敲击铁桶发出固定声音信号1~2分钟后开始撒料,随着鱼群数量增加,逐渐加快投喂速度、增加投喂量,随着鱼群数量减少,放慢投喂速度、减少投喂量,每次坚持驯化投喂40分钟左右,逐渐形成鱼上浮抢食的习惯。一般只要一周即可驯化成功。
投饲量:投喂量依据季节、天气、水温、池塘鱼存塘量确定,一般水温20℃以下时,投饲量为鱼体重的2%,20~25℃为3%,25~30℃为3.5%~4%。
生产管理
水质管理:每天早、中、晚巡塘,观察水色、测量水质、水温变化等情况,发现水色、水质变化和鱼浮头、生病等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定期加注新水,7-9月份15~20天全池泼洒生石灰20~30千克/亩。
氧气供应:水中溶氧量应保持在5mg/L以上。可以通过增氧机、气泵等设备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在鱼苗密集时,要定期检查水中氧气含量,并进行必要的增氧处理。
水质监测:定期检测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含量,确保水质清洁无污染。必要时,可以通过换水、投放生物滤料等方式维持良好的水质。
其他注意事项
池塘准备: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排灌方便、底质良好的池塘。池塘面积不宜过大或过小,以2~5亩为宜,水深保持在1~1.5米。在放养前对池塘进行彻底消毒,杀灭病菌和寄生虫,如使用生石灰进行消毒。水质调节消毒后,向池塘注入新水,并调节水质至适宜鲫鱼生长的状态。水温控制在20~28摄氏度,pH值保持在7~8.5之间。使用水质调节剂或添加有益微生物,改善水质和底质。
鱼苗选择:选择生长快、抗病能力强、适应性广的优良品种,如异育银鲫、彭泽鲫等。选购鱼苗时,应优先选择无规定疫病的苗种场或正规苗种场繁育的苗种,并有相关疫病检测报告。临床检查苗种体表是否光滑、体色是否纯正、规格是否整齐、体质是否健壮、鳍条是否齐全以及是否有病无伤。
放养密度:根据池塘条件、养殖模式及管理水平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一般而言,每亩池塘可放养2000尾左右的鲫鱼苗。
日常管理:养殖户要定期的巡池,观察水质变化和鱼的生长情况,如果发现水质变黑,应该及时换新水,发现死鱼、病鱼,及时捞起掩埋。适时开启增氧机,并做好池塘的清洁,防治病害。
通过以上步骤和注意事项,可以有效地进行工程鲫鱼的养殖,提高养殖成功率和鱼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