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河蟹的养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养殖前的准备工作

池塘选址及注意事项:选择无污染水源、无农药残留的地块,水质良好且注排水方便。土质以硬质土或砂壤土为优,不渗漏,底泥不能太厚。池塘应远离外河、湖泊,防止河蟹逃逸。水质要求无异味、无异色,水面无油膜或浮沫,环境要求安静。

池塘清整消毒:使用生石灰和漂白粉进行清塘消毒。生石灰干塘用量为1125 kg/hm²,漂白粉每立方米用20克。消毒后需7天才能进水,进水前需用密网过滤,防止野杂鱼卵进入。对于蛙类卵囊也应及时捞取,以降低幼蟹的死亡率。

苗种选择及放养

苗种质量:选择优质、不带病毒的长江水系天然蟹苗或人工培育的扣蟹,尽量从本地育苗场购买,以减少长途运输损伤。放养规格应尽可能整齐,一次放足。建议放养量为15000~270000只/hm²,规格为120~160只/千克。

池塘条件

池塘结构:池塘形状以东西走向的长方形为宜,面积10~30亩,最大蓄水深度0.8~1.2米。沙壤土最好,粘壤土次之,底部淤泥层不超过10厘米。池塘宜为平底型,池埂高1.5米,顶宽2~3米,池埂坡比1:1.5~2.5,夯实加固确保不渗漏。也可为环沟型,沿池埂基部预留青坎5~10米,四周开挖环沟,沟宽5~10米,深0.5~0.6米,环沟面积占池塘面积的30%~40%。

防逃设施:在池塘四周塘埂内侧,用高60厘米的白铁皮作为防逃墙,埋入土下10厘米,上部高出50厘米,转角处做成圆弧形。每隔100厘米竖一根立柱将其固定。在塘埂外侧,用高150厘米的聚乙烯网片包围池塘四周。

水质调控

种草:在蟹塘中栽种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和黄丝草等水草,以提供河蟹的天然植物性饵料和隐蔽场所。水草的种植密度和分布要合理,保证池底光照充足和河蟹的活动空间。

增氧:在池塘底部建设微孔增氧设备,每亩配套微孔管底增氧机功率0.18~0.20千瓦,配置微孔管道40~50米。在高温季节,需增加增氧设备的开启时间,确保水体溶氧充足。

科学投喂

饲料选择:河蟹的饲料应以优质的人工配合饲料为主,适当搭配新鲜的野杂鱼、螺蛳等动物性饵料。投喂量应根据河蟹的生长阶段和摄食量进行调整,避免浪费和污染水质。

养殖管理

日常巡查:每天定期巡查池塘,观察河蟹的活动情况、水质变化和饲料剩余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疾病防治:定期进行疾病检查和防治,使用生物制剂和药物时要注意安全,避免对河蟹和水质造成不良影响。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提高江苏河蟹的养殖成功率和经济效益。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