鸵鸟孵化小苗的养殖方法如下:
育雏前的准备工作
育雏舍:选择干燥、卫生、通风良好的地方,育雏舍内要进行全面打扫和消毒,地面和墙壁可以使用过氧化氢1:300水溶液喷洒消毒。
育雏器具:食槽和水槽要求光滑平整,便于清洗和消毒。水槽可以使用水泥槽或水盆。
雏鸵鸟的饲养管理
入雏:雏鸟出壳后,在孵化间停留24小时,再转入育雏室内饲养。初生雏鸟的饲养密度为每平方米5-6只,随日龄的增加逐渐降低密度,到3月龄时每只最少2平方米。按雏鸟周龄的增长而逐渐分群。
温度调节:育雏第一周温度控制在34-36℃,以后每周降低2℃,至第七周达到21-22℃。2月龄时可以脱离人工保温,遇寒冷季节可适当推迟。
开食与饲喂:雏鸟出壳后72小时开食,开食前应先给饮水,水中加维生素。饮水后2小时再饲喂育雏食料。育雏料配比为青饲料60%,育雏精饲料40%,充分搅拌打碎。1周龄雏鸟的饲料以“少喂勤添”为原则,每隔3小时投喂1次,以后逐渐减少到4小时喂1次。每次喂食同时喂水,在饮水中补充适量黄芪防止雏鸟痢疾的发生。
光照与通风:1周龄以后,如果天气晴朗,外界气温高,可将雏鸟放到运动场上活动晒太阳。阳光对雏鸟的作用很大,有利于雏鸟体内的钙磷代谢,防止腿病的发生。同时,要保持良好的通风。
日常管理
温度湿度控制:保育箱温度在雏鸵鸟的头5日龄控制在32℃-35℃,每周降低2℃-3℃。湿度控制在60%-70%。
饲料选择:青饲料应选用幼嫩多汁的种类,以满足雏鸵鸟的营养需求。配合饲料则需营养丰富、易于消化。运动场面积不宜过大,5~10平方米为宜,地面以沙地或部分沙地为主,保证光照充足的同时,也要设有阴凉处,供雏鸵鸟休息。食盆和水盆需每日清洗消毒,以防止交叉感染。
分小群饲养:根据日龄、体况和体格大小,将弱雏鸵鸟分成小群饲养,每群7~10只。小群饲养便于饲养人员观察雏鸵鸟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同时也有助于弱雏鸵鸟之间的互相取暖和社交。
防止腹部着凉:弱雏鸵鸟腹部着凉会严重影响卵黄的正常吸收,导致营养缺乏,生长发育停滞,甚至引发疾病。因此,育雏床必须具备良好的保温和干燥性能,确保雏鸵鸟腹部不受寒冷侵袭。
强制饮水和诱导开食:刚出壳的弱雏鸵鸟需强制饮水,可使用注射器灌服10%的速补-14或葡萄糖溶液,每次5毫升,每天2次,连续2~3天。同时,选用雏鸵鸟喜爱的青饲料切碎后撒在白布单上,引诱其采食。尽早让弱雏鸵鸟进食,对其恢复至关重要。
适量运动:在温度适宜、阳光温和的小运动场中,让弱雏鸵鸟自由活动、奔跑、晒太阳和砂浴。
疾病防治
补充有益微生物:初生雏鸟消化系统发育不完美,消化能力较差。在自然情况下,雏鸟依赖采食鸟粪得到有益微生物。人工驯养后,雏鸟保留了这一习性,对黑色鸟粪十分敏感,极喜采食。提前给初生雏鸟补充有益微生物,是提升育雏成活率行之有效的办法。所补充的微生物可用双歧杆菌、乳酸菌、酵母等。
订正脚趾:初生雏鸟有部分脚趾不正,内侧或外侧,必须在天内准时订正。否则,随着体重增强,歪趾加剧,最终引起腿扭曲,无法治疗,只好淘汰。可采纳软物垫正脚趾的办法予以订正,使雏鸟双脚踩地、双趾位置居中,3~4天后准时拆除所垫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