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鲜池海螺怎么养殖好呢

养殖海鲜池海螺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养殖环境

选择一块约5-6亩相对平整的地方,用22亩网圈围,处理好底脚,防止逃逸影响其他贝类生长。

围网中间要分散插有小竹竿,为高温缺氧季节海螺上爬呼吸做准备。

养殖过程中要经常对网具进行清洗,保证围网内外水源对流畅通无阻,以确保有足够的藻类,缩短养殖周期。

苗种选择

苗种主要来源于海洋捕捞,人工育苗较少。每年2-3月份本地海头、柘汪、城东等码头渔船有售。另外燕尾港3-4月份有出售,苗种最好选用20粒/斤,健康,无破损,洗净用筐装运输。

放苗时,均匀将苗种播洒在已整理好的围网内。

管理和喂养

海螺所适应的海水理化指标为:盐度10‰-30‰,PH值7.5-8.8,亚硝酸盐0.10ppm以下,透明度30cm左右。水温在10-35℃时海螺生长较快。

海螺的食性广,饲料投喂以小杂鱼和低价贝类为主,同时注意水中硅藻含量,海螺亦滤食硅藻。日投饵量根据池塘水质而定,硅藻缺乏的池塘多投饵,反之少投。

2-3天检查一次海螺摄食情况,防止投饵过多造成底质恶化,注意池塘水质的变化,防止底泥发黑,引发病变。发现爬杆时要及时使用粒粒氧,泼洒底改,定期使用EM调水王,调整水质,保持池塘内的有益菌群为优势种群,从而促进水生动物的生长。

增产增收

海螺养殖主要是圈养,所占池塘面积小,属密集型养殖,每亩的苗种量应控制在1.2万粒左右。

中秋节后间断性的捕大留小,秋收时节达不到规格的海螺,应放于环沟中暂养,次年可作苗种亦可提前上市。

水质管理

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确保水质稳定,避免底泥发黑和水质恶化。

注意池塘内的菌藻平衡,控制底质变化,定期清洗围网,适量投饵,保证水中的溶解氧。

病害防治

有病害发生时要及时就诊,防止交叉感染。多数海螺使用诱捕箱或拖网捕捞,它们也可是其它产品的顺带捕捞品。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细致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海鲜池海螺的养殖成功率和经济效益。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