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淡水珍珠的养殖方法如下:
水域选择与水深
养殖珍珠的水域应选择水深1.5至3米的地方,这样有利于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的育成。
水流
流水对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的育成有重要意义。在流水的水域中育成的珍珠光泽较好,产量也较高。
水的酸碱度(PH值)
中性水域(PH7~7.5)最适宜于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质的分泌。大多数淡水水域的PH值为6.5~8.5;硬水水域偏于碱性。酸碱度超过一定限度会影响育珠蚌的生长和生存。
无机盐
无机盐对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的形成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钙是育珠蚌贝壳和珍珠的主要成分(以碳酸钙形式存在),养殖场所一般要求每升水含钙10毫克以上。此外,还需要有适量的镁、硅、锰、铁等。
饵料生物
水中饵料生物充沛,育珠蚌的营养丰富,就生长好,从而珍珠也长得快,且质量高。主要饵料生物有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光照和通风
光直接产生热效应,为育珠蚌和饵料生物提供能量来源,影响水环境的理化性状,对育珠蚌的颜色、生殖和行为等都有重要意义,还能丰富珍珠的光泽。通风的环境可以增加水中的溶解氧,促进上下水团的运动和热量传递。
水温
育珠蚌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都直接受到水温的影响和控制,珍珠的形成和生长也同样受到水温的制约。育珠蚌对温度变化幅度的耐受范围是15-30度,在这个水温范围内,育珠蚌生长和发育正常,珍珠质分泌旺盛,珍珠生长快。水温的调节也很重要,例如冬季和夏季宜吊养深一些,以防寒冷和酷暑的不利影响。夏季离水面一尺左右,冬季以放深到近河底而又不碰着泥为宜。春、秋季可吊放得浅一些,以加强光照,促进珍珠的形成和生长。
养殖管理
养殖初期管理:育珠蚌经过手术后,需要半个月至一个月的休养生息,伤口愈合后,恢复正常生理活动。在育珠蚌手术后一个月内,管理工作要特别认真、细致。
清除附着物:定期清除笼子上和蚌壳上的附着物,也要清除水中的杂草,保持水质清洁。
疾病防治:在养殖珍珠贝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
收珠与处理
收珠时间一般为年底至次年年初,即11月至次年2月。在收珠前,应抽样检查珍珠层的厚度,按照国际珠宝惯例,收获各种规格的珍珠。若达不到商业标准,则可适当延长育珠期。
将收获的珍珠及时放入清淡水中浸泡,然后用香皂水和淡水洗净后擦干保存。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培育淡水珍珠。在整个养殖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水质、水温等环境因素,并做好日常管理和疾病防治工作,以确保珍珠的质量和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