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鹧鸪的饲养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养殖密度
每平方米养殖10只左右,避免母鸪过于拥挤而拒绝交配,提高种蛋的受精率。
公母比例
产蛋鸪的公母比例以1:4-5为宜,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公母鸪的生殖能力,减少公鸪之间的争斗,提高种蛋的受精率和降低破损率。
光照控制
母鸪在180天左右性成熟,公鸪比母鸪早一个月。在母鸪开产前3周开始增加光照,公鸪比母鸪早2周增光。保证每天共有14小时的光照,且光照要均匀稳定。
饲养场地
鹧鸪有平养和笼养两种模式。平养需大家天网,一般网高50-60cm,每平米可饲养15-20只鹧鸪;笼养则采用重叠式笼进行饲养,选择长1米、高30cm、深60cm的笼子,每笼可饲养10只左右鹧鸪。平养适合于种鹧鸪,笼养适合于肉用鹧鸪。
育雏期饲养
鹧鸪出壳到9周内为雏期,需保温和开食。出壳后一周内保温室温度在35-37度,以后每周降低1度,直至羽毛生长完毕。开食在出壳后24小时内进行,先用低浓度土霉素喂食,然后喂混合饲料。育雏期空气湿度应保持在60%,保持全天光照,一周后减少光照时间至15-16小时。
中成期饲养
中成期鹧鸪需要控制饲料营养均衡,适当增加光照时间,保持环境干燥、通风和温度适宜。定期进行体检和消毒,预防疾病。
饮水管理
鹧鸪的饮水要保持清洁卫生,每天更换新鲜水,并适当添加矿物质和维生素。
温度与湿度控制
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30°C,相对湿度为60%-80%。保持养殖环境的稳定,避免温度和湿度波动过大。
疫病防治
定期对鹧鸪进行体检,发现病虫害要及时治疗,加强养殖环境的消毒处理,防止病原菌滋生。
分群管理
随着鹧鸪苗的成长,要适时进行分群管理,每2-3周进行一次分群,根据生长状况和性别进行合理分组,确保每只鹧鸪健康成长。
饲料选择
鹧鸪的饲料主要分为粗饲料和细饲料,粗饲料包括玉米、豆粕、鱼粉等,细饲料包括麦粉、蛋白粉等。饲料要保证营养均衡,避免过度喂养或营养不良。
繁殖技巧
配种前要对鹧鸪进行健康检查,确保其适合繁殖。饲养环境要保持安静,避免惊吓鹧鸪。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有效地饲养中华鹧鸪,提高其生长速度和繁殖率,降低疾病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