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使鹅长得好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养殖管理:
控制温度和湿度
初出壳的雏鹅绒毛稀少,自身调节体温能力差,因此必须控制好温度。冬春育雏温度一般控制在28℃~32℃,1周后每天下降1℃,直至降至16℃~18℃时转为常温饲养。
育雏室湿度一般调节在55%~60%,2周龄后调至50%~55%,并根据温度高低进行适当调整。
合理饲养密度
雏鹅密度过大会导致打堆、压伤甚至死亡,以及啄羽和其他互相残食的现象。因此,雏鹅舍应分隔成小间,并根据鹅的周龄逐步调整密度,确保每平方米4~5只。
充足的营养和饮水
肉鹅饲养一般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0-3周龄),日粮粗蛋白含量为19-20%;第二阶段,粗蛋白含量为17-18%。3周后,青饲料供应量增加到200-300克/只,后期自由采食。
雏鹅出壳24小时后即可开食,开食前先饮水,水温以25℃为宜,水中可加100克葡萄糖、0.5克VC和125克多维,以利于清理胃肠、排除胎粪和提供营养。
适时上市
注意市场价格波动,商品鹅的生长周期一般为70-80天。在上市前10-15天,要增加饲料,特别是精料供应量,以确保鹅在上市时胴体较丰满,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合理运动
改放牧为圈养,并每日给鹅以适当的运动,到上市前10-15天作为催肥期,减少运动量。运动水面最好是流水,水质要好,面积要适宜,一般每千只鹅以80-100平方米为宜。
选择合适的养殖模式
可以选择水面养鹅、地养模式、网床饲养或笼养模式。水面养鹅适合放牧,自由采食青绿饲料;地养模式和网床饲养适合旱养,有固定的鹅舍,白天放牧,晚上补充饲喂精饲料。笼养模式则实现了高度自动化。
环境控制
鹅舍要保持适宜的通风,防止贼风,同时要确保鹅舍内无刺眼、鼻的臭味。适宜的光照是雏鹅采食、饮水所必需,一周内光照24小时,第二周18小时,第三周16小时,以后可自然光照。
疾病防治
定期对鹅群进行健康检查,及时隔离和治疗病患鹅,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鹅舍和用具,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通过以上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地促进鹅的健康生长,使其外形更加优美,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