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养殖鲟鱼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池塘或水泥池条件

池塘规模建议在4亩左右,底质以沙质为佳,设置独立的进水口和排水口,并安装铁丝网防止鲟鱼逃跑。

水泥池可以是圆形或正方形切去四角,池底为锥底形,坡度1—2%,排水口设在锥底部,并通过可调节高度的管道排水。池壁要光滑,以免刮伤鱼苗。水池上应设遮荫网。

养殖准备

放养前要先泼洒石灰溶液,浸泡一周左右,再换清水浸泡几天。养殖前放掉旧水,重新灌水,水位保持在1.5米左右。

清洗水泥池,泼洒石灰溶液,浸泡一周左右,之后洗刷干净,再换清水浸泡几天。放养前要准备饲料和增氧机,进出水口要覆盖网纱,过滤水源。

鱼苗放养

鱼苗放养前要进行消毒,可用盐水或石灰水浸泡几分钟,彻底杀菌后,清洗干净放养。放养密度为幼苗培育600尾/m²,苗种放养密度250~300尾/m²,放养规格15~20g/尾。

初期放养密度较低,例如10000尾/立方米,随着鱼苗长大需及时分池,减少互噬机会。鱼苗长到8~10厘米后,可开始转喂人工配合饲料。

饲料投喂

鲟鱼是食肉鱼类,主要吃水底生物、鱼虾等。前期饲料投喂量为体重的5%到7%,后期为4%到5%。

可以投放小鱼虾、昆虫幼虫、养殖的饲料虫、蛆虫、蚯蚓等,也可以喂食人为配制饲料。食物要干净、消毒。

水质管理

鲟鱼对水质要求高,每天要排出污水,保持池塘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鱼苗阶段每周清理一次池塘,成鱼阶段每半个月换一次水。

水质要求清洁,溶解氧含量应≥6mg/L,其他水质指标如氨氮、亚硝酸盐等应符合相关标准。定期检测水质,并采取相应的净化措施,如使用过滤器、增氧机等设备。

病害防治

常见病害包括车轮虫病、肿嘴病、斜管虫病等。车轮虫病可用5%的食盐水或15%-25%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1小时,然后流水饲养。

环境控制

鲟鱼养殖需要控制水温在20至28摄氏度之间,夏季高温时需搭建遮阳棚。透明度初期需保证至少50厘米,成年后可降至30厘米左右。

养殖池设计应符合NY/T5361无公害农产品淡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的要求,池壁应光滑平整,面积和深度根据养殖规模而定,进排水系统应独立设计。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进行小型鲟鱼的养殖。在整个养殖过程中,保持水质清洁、控制适宜的水温和光照,以及定期消毒和分池,是确保鲟鱼健康生长的关键。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