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养殖中调制水质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经常加注新水
定期向池塘内注入新水,以改善池塘环境,保持良好的水质。
春季浅层注水和秋季深层注水可以提高水温,延长鱼类生长期。
在水源便利的地方,每10~15天加水1次,每次20~30cm;在鱼类生长旺季,每5~7天注水1次,每次10~20cm。
具体的注水时间和注水量应根据池水的肥度、鱼的浮头和池水位的变化灵活控制。
适时适量进行追肥
使用腐熟的有机肥,直接促进浮游植物的繁殖。
保持一定数量的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增加溶解氧,吸收氨氮,减少对水产品的危害。
追肥量应以少量多次为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定期搅动底泥
在晴天中午搅动池底污泥,打破池水的热成层,使上层富氧及时偿还底层的氧债,提高池底水温和溶解氧。
搅动底泥能使沉积在池塘底部的有机质上升,促进有机质的分解,释放沉积物吸收的养分和微量元素,恢复池塘上下层养分的分布平衡。
水质理化因子调节
pH值:淡水养殖水体的pH值应控制在6.5~8.5之间,具体因不同水生动物而异。可使用生石灰调节水体和底泥的pH值,夏季高温季节每隔10~15天撒一次生石灰,每亩用量15~20千克。
溶氧:池水溶氧应保持在5.0毫克/升以上,有利于水生动物的生长。可通过增氧设备或化学增氧剂提高溶氧含量。
氨氮、亚硝酸盐:定期检测水质,对氨氮超标的水质,可以采取换水、增加氧气供应等措施;对于pH值不合适的水质,可以使用pH调节剂进行调节。
生物调节
利用微生物和藻类等生物改善鱼塘水质,例如添加有益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和有害物质,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投放藻类,吸收水中过盛的营养物质,降低水质恶化的风险。
清塘消毒
彻底清除池塘的淤泥,消毒池底和池壁,减少病原菌和寄生虫的数量,为养殖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合理投喂
根据鱼的生长阶段和水质状况进行合理投喂,避免过量投喂导致残饵和鱼的排泄物增多,影响水质。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有效调节淡水养殖池塘的水质,为鱼类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