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鳖的养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场地选择与池塘建设
选择生态环境良好、向阳、背风、水源水质清新、土质良好的地方建池。
池塘面积一般在2000~5000平方米之间,池水深度1.5~2.0米。
防止逃逸,池塘周围壁涂抹水层,坡比约为1:3,池埂四周安装石棉瓦防逃墙,高度约70cm,底部入土深度约20cm。
池塘底部选择保水性能好的壤土,安装1台以上增氧机,功率1.5kW以上。
防逃墙内周围留空地搭建晒台,每个晒台面积2~4平方米,材料可选竹片、木板等。
搭建多个食台,规格为长×宽=(2~3m)×(1~2m),一端浸没到水中30cm,倾斜角度30°。
进水口、排水口安装网眼较密的铁丝网。
种苗选择
以自繁自育为主,外购种苗需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大小基本一致的种苗。
越冬前购进的稚鳖不能小于5克/只,外购幼鳖最好不引进温室养成的,尽量选购池塘自然养殖且无病无伤的幼鳖。
运输幼鳖时,每只用布袋包装后篓装或袋装运输。
饲料选择与投喂
饲料种类包括鲜鱼、小鱼、淡水小龙虾和商品饲料。
稚鳖和幼鳖阶段全部用无公害的高质量商品饲料,成鳖养殖阶段商品饲料和鲜活饲料各一半。
鲜活饲料需经粉碎后拌商品料一起投喂。
合理设置投料台,每天投喂两次,早、晚各一次,每次在1.5小时内吃完为准。
水质调控
高温季节多注新水,加入汉宝改水素,量少次多。
鳖池放养水葫芦,占水面1/3~1/2的面积。
每天巡塘2~3次,观察鳖的活动、吃食情况和水质情况。
疾病防治
控制放养密度,设计成每亩产量在300千克左右。
选择适当的饲料品种,添加必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定期泼洒药物,如杀纤毛虫类药物、生石灰、漂白粉等。
注意药物预防,每隔一段时间全池泼洒一次消毒剂,防止疾病发生。
日常管理与维护
定期更换池水,每月更换一次,换水后喷洒复合微生物制剂。
适时调整饲料种类和投喂量,根据天气、水温、吃食情况灵活掌握。
保持池塘环境安静,避免惊吓中华鳖。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细致管理,可以有效提高中华鳖的养殖成活率和商品品质,从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