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养殖虾池的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场地选择、池形设计、面积与水深、底质处理、进排水系统、水质处理与增氧设备等。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
场地选择与建设
选址要依据养殖对虾的习性和要求,选择安全可靠、海水清澈、无工农业污染、进排水方便、有电源供应、交通方便、有淡水水源的地区建场。
虾场应设计科学,布局合理,并建设育苗场、加工厂等配套工程。
池水循环要快,增氧机布局要合理,每个虾塘面积以1~5亩为宜,不要超过10亩,池塘形状宜圆形。
池塘设计
池塘底质以硬质泥、少淤泥或无淤泥为好,若是应用多年养鱼的池塘作养虾池,应清除过多的淤泥。
池坡应建缓坡以利于虾的活动和觅食,池坡以1.0:2.5~3.0为好。
在池的底部开挖宽2~3米、深0.5~0.6米的沟,设置进、排水渠道,池埂要坚固,防止池埂渗水、漏水。
供水系统
通常用水泵将水抽入虾池,水泵要安装在合适位置,使蓄水池能在4~5小时内进满水。
在水泵口的进水渠安装一个筛网,以防止进水管被阻塞。
水质处理与增氧
蓄水池的主要作用是储存海水或淡水,向养虾池提供经消毒、沉淀和净化后的养虾用水。一般3-5个养虾池应配备一个蓄水池。
增氧机的作用不但增加水中溶氧量,而且可以改善水体分层现象,必须配有增氧设备。
清塘与消毒
老鱼塘先清淤,新老池须先曝晒13天左右。放虾苗前10天用生石灰1500~2250千克/公顷或漂白粉112.5~150.0千克/公顷清塘。
对于野杂鱼、海虾较多的塘还要用敌百虫15千克/公顷杀灭。
设置隐蔽物与施肥
种植水草、菹草、轮叶黑藻、空心菜、水葫芦等,种植面积占整个池面积的20%左右,起净化水质、控温、蜕壳隐蔽的作用。
在池塘四周离岸边3~4米处放置一些旧网片、竹枝、棕丝,作为虾蜕壳时的隐蔽物。
虾苗下塘前2~10天施发酵后的有机肥4500~7500千克/公顷,培育浮游动物。
放养与饲料投喂
放养季节一般以5月中旬水温稳定在18℃以上时放养为好,放养密度应根据养殖条件合理确定。
饲料种类包括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投喂方法应少量多次,每天投饵至少2次。
日常管理与疾病防治
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新,透明度在40厘米左右。
定时开增氧机,特别是在阴雨天全天开机。
定期泼洒生石灰水,保持水体中钙离子、镁离子平衡。
坚持巡塘,观察虾的生长和活动情况,及时检查拦虾设备,防止野杂鱼进入池塘和虾逃逸。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建立一个生态养殖虾池,为对虾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从而提高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