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虫养殖土地的处理方法如下:
选田与培田
选择地点:宜选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水田作为养殖基地,或选有充足水源的地方将旱田改为水田。
田埂处理:要求蚓田有0.5%-1%的坡度,在较高的一端设进水口,低的一端设排水口,并在进、排水口处设置栏栅,以防鱼、虾等敌害生物进入。
环形沟:在蚓田内沿田埂边缘开挖一环形沟,以便蚓田中的水能排放完。
培养基:培养基要耙平,使培养基淹水深度一致,并且进、出水口设置要合理,不使田内出现没有水循环的死角。
有机质:为了降低成本,一般选择富含有机质的污泥和粪肥。培养基的装填程序是先铺一层污泥,厚度5-10厘米,然后在表面放入或畜禽粪5-10千克/米,并培养表面耙平即可。
引种与接种
引种时间:南方一年四季都可以引种接种,但以春夏接种为好。
种源采集:水蚯蚓的种源在全国各地都不缺乏,城镇近郊的排污沟、畜禽饲养场及屠宰场的废水坑及皮革厂、糖厂、食品厂排放废物的污水沟等处,天然水蚯蚓比较丰富,可就近采种。
接种方法:接种前切断进水和出水,田内保持2-3厘米的水。然后将采回的蚓种均匀洒在培养基表面,每平方米接种500克左右。一小时后,待水红虫钻入泥中后恢复流水,接种即告结束。
饵料与投饲
饵料选择:红虫主要取食泥中的有机腐屑,特别爱吃具有甜酸味的饵料。畜禽粪、生活污水、农副产品加工后的废弃物是它们的主要饵来源。
投饲方法:投饲是养殖环节中较重要的一环,少量多次有助于获得高产。在生产高峰期,3天左右投喂一次,每次每亩投粪肥50-100千克,对水搅成糊状全池泼洒。投饲前至投饲后半小时应停水,避免粪肥流失。投饲需遵循气温高多投,气温低少投的原则,还要根据预期产量来调节投饵量。
擂田与晒田
擂田:每隔10-15天将田内的培养基仔细翻动一次。具体做法是排干田内积水后用“丁”形木耙将蚓田内的培养基搅动,并有意识地把青苔、杂草等翻入泥中或将杂草拔除。
晒田:在晴天的时候,排干田内积水,使培养基在太阳底下曝晒几天。气温高时,晒3-4天,气温低时可适当延长曝晒时间。在晒田的时候,水蚯蚓钻入泥中,只要培养基不至于干枯开裂,蚓体不但不会死亡,相反,由于培养基的温度较高,水蚯蚓生长加快,并且产下大量的卵粒。
水质与调控
水深调控:水深调控在3厘米左右比较适宜,早春的晴好天气,白天水可浅些,以利水温升高,夜晚则适当加深,以利保温和防冻。
水流:太大的水流不仅会带走培养基面上的营养物质和卵,还会加剧水蚯蚓自身的体能消耗,对增产不利。过小的流速甚至长时间的静水状态又不利于溶氧的供应和代谢废物等有害物质的排出,从而导致水质恶化,水蚯蚓大量死亡。实践证明,每亩养殖田每秒钟有5-10升水的流量就足够了。
水质要求:红虫对水中农药等有害物质十分敏感,工业废水、刚喷洒过农药的田水或治疗鱼病的含药水都不能用。
采收与提纯
采收:采收的头一天晚上断水或减少水流量,造成田内缺氧,第二天早上天空开始微亮时用聚乙稀网片做成的小抄网舀取水中红虫团。每次的采收量以捞光培养基面的虫团为准。
提纯:为了提纯红虫,可把带泥的水蚯蚓倒入滤布中在水中淘洗,除去大部分泥沙后再倒入大盆内摊平,使其厚度不超过10厘米,表面铺上一块纱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