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场种猪的管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饲养、健康、繁殖和疾病防控等。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管理措施:
种公猪的饲养管理
后备公猪:
饲养目标:体重达到130kg左右,自然交配时能完成25头左右母猪的年配种任务。
一次射精数量在150ml以上,精子活动在0.7级以上,畸形率不超过20%。
使用年限2年以上。
饲养管理:
新引进的后备猪要隔离饲养30天,由专人饲养管理。
70kg体重时开始使用湿拌料专用后备料,每天约2.5kg,日喂料二次。
保持清洁卫生,每天至少冲洗一次,夏季洗二次。
每天要充分运动,增强体质,调教要认真耐心。
严格做好免疫、保健和驱虫消毒工作。
作好防暑和保温工作,适宜的温度20℃左右,最高不超过30℃。
生产公猪:
饲喂专用公猪料,每日2.2-2.5公斤,日喂两餐。
适当运动,每周至少二次,每次约30分钟。
合理使用,8-12月龄的每周一次,12月龄以上的每周2次采精。
做好环境卫生工作,保持良好通风。
做好各项记录。
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
饲养目标:
生长发育正常,体重在110公斤,220日龄。
自然发情发情在90%以上,第二次或第三次发情能够配种。
饲养管理:
合理分群,按大小且日龄相同为一栏。
体重在30公斤-70公斤喂中猪饲料自由采食,70公斤以上喂专用后备料。
疾病防控
严格把守引种关,对种源场的管理、防疫水平进行认真调查。
后备猪要离场3公里外的地方隔离饲养2个月以上,进舍前进行实验室检测。
做好阶段性保健,包括仔猪保健和围产期母猪的管理。
建立健全的疾病防控体系,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和驱虫工作。
环境卫生
定期清理猪舍和牛舍,保持舍内干燥、通风、卫生。
做好粪便和污水的处理工作,防止环境污染和疾病传播。
加强场区的绿化和消毒工作,为猪和奶牛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繁殖育种
制定科学的繁殖计划,选择优良的种猪和种牛。
加强种畜的选育和改良工作,提高猪和奶牛的生产性能和遗传品质。
关注新生幼畜的护理和喂养工作,确保幼畜健康成长。
市场营销
了解市场需求和价格动态,制定合理的销售策略和价格方案。
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和合作,建立良好的销售网络和渠道。
关注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通过以上管理措施,可以确保养殖场种猪的健康、高效繁殖,从而提高整个猪场的生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