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快速出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彻底清塘消毒 :在鱼种下塘前,要疏通注排水渠道,清除池塘过多的淤泥。水深20厘米时,每亩鱼池用100公斤生石灰带水消毒,杀灭虫害、病菌和微生物,再施腐熟的人畜粪500公斤作底肥。然后蓄水深2~2.5米,待1周后药性消失再放鱼。增大放养规格:
投放“斤两鱼种”,即草鱼200~400克、鲢鳙鱼100~300克、鲤鱼50~150克,这样可以提高大规格鱼种的成活率,并保证抽捕出塘的商品规格。
合理搭配混养:
实行立体养鱼,按上、中、下水层立体养殖鲢鳙、罗非鱼等“肥水鱼”和草、鲤、鲂鱼等“吃食鱼”。每亩放养“斤两鱼种”1200~1500尾,其中草鱼占40%,鲢鳙占40%,鲤、鲫、鲂、罗非鱼占20%,每亩总放养量达150公斤左右。
提高鱼苗出塘率
多次打样,缩小误差,确保放苗数据准确。
把握鱼苗下塘的时间和地点,调好水温后再行下塘,下塘宜选择上风外离池边1米处贴着水面放入。
培育好轮虫,并控制好其他浮游生物的生长,在鱼苗下塘前3-5天肥水,配合使用优饵多肽可有效培育轮虫和水的肥度。
科学投喂,提高饲料的利用率,降低饵料系数,使鱼苗健康成长。投喂应做到适量、均匀,根据所养殖的鱼的种类、大小、摄食情况以及天气、水温、水质肥瘦等调整投喂料的数量。
合理调节水质:
5-10天改底一次,改善池塘底质,抑制有害菌繁殖,稳定水质。施用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硝化细菌、EM菌液等微生物制剂调控水质,防止氨氮、亚盐升高。
加强饲料投喂:
秋季气温逐渐下降,水温正好适合养殖鱼类的生长,因此只要天气、养殖鱼类活动正常且无浮头危险,须大量投饲,同时注意防病,要适当的控制投食量。进入10月份,发病高峰期已过,又可大量投喂饲料。
多品种的放养:
池塘放养品种少,水体的利用率不高。养殖草食性鱼类搭配滤食性、杂食性鱼类,实施草鱼、团头鲂、鲢鱼、鳙鱼、鲤鱼、鲴鱼、罗非鱼等品种的混养,可全面而合理地利用自然饵料,有效地利用水体空间,发挥养殖鱼类之间的互利作用,维持良好的养殖生态环境,提高人工饲料的利用率,增加产量。
大小规格鱼混养,分批起捕:
放养同一种鱼,分大小二至三种规格,前期鱼体小多放,可以充分利用水体空间,经一段时间养殖后,当大规格的鱼已达到商品规格后,捕捞出塘,降低鱼池的存鱼密度,留下小规格的鱼,得到宽畅的生活环境,充分的饵料,生长快,增加产量。同时还可补放夏花,增加鱼种产量。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养殖塘出鱼的速度和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