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养殖需要掌握以下技术:
建设饲养池
选择避风向阳、排灌方便的地方建池,池四周埂高1.8米,水深1米,面积大小根据饲养量而定。
饲养池对角设进水口和排水口,池底铺设石块或不规则的石块以便于水蛭产卵和栖息。
建设防逃沟,用砖砌成,沟宽12厘米,高8厘米,下雨时用密网栏住或在沟内撒些石灰,防止逃逸。
养殖要求
每亩饲养池可投放幼水蛭8万条左右,种水蛭可投放20公斤左右。
池塘底部要放置树枝、石块,并种植适量的水上植被,如水草、蒲草、莲藕、茭白等,为水蛭提供栖息、产卵、遮阳场所。
饲养池中可以泼洒一些粪水,调节水质、培养浮游生物,增加池塘底部的腐殖质含量。
日常管理
控制好水质,禁止在池塘的进水口处使用农药、化工品,避免水源受到污染。
水温应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温度过低的井水不宜用来养殖水蛭,若使用泉水,则要等水温上升后才能放入池塘。
进入夏季后需密切关注水温的变化,若水温过高,则水蛭的生长会受到影响,建议增加换水次数,使水温保持在15-30℃。
饲料管理
养殖期间可投喂贝类、草虾、螺类、动物血液等,投喂量不宜过多。
每100平方米水面可投放5公斤左右的田螺,每周可向池塘内投放带有禽畜血块(不用添加食盐)的木块,血块的放置时间不能超过2天。
繁殖管理
繁殖池的建造:池面积宜为30平方米左右,池四周靠池壁设1~1.5米的平台,中间为水面,水深50厘米,平台高出水面2厘米。
种蛭的选择:用于作种繁殖和种蛭,年龄应在2年以上,体重30克左右,体质健壮,活泼好动。
繁殖: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水蛭产卵茧的时间从5月初开始,持续到6月中旬,5月中旬为其繁殖高峰期。
孵化管理:卵茧产出后约11~15日孵出幼蛭,刚孵出的幼蛭主要取食蚌、螺狮的血液和汁液,半个月后,平均增长达15毫米以上,即可转入大池中饲养成成蛭。
环境控制
水蛭喜温暖环境,适宜生长温度在15-30℃,平时需把控好周围环境温度。
水质要求pH值在6-8之间,肥水透明度在20-30厘米,保持水质清洁,有一定溶氧量。
越冬管理
入冬后,气温降到10℃以下,水蛭停止摄食,钻入土中或树叶下冬眠。
早春放养的蚂蟥一般都已长成成体,可加工出售。捕捞时,先将水排完,然后用网捞起,选个体大、生长健壮的留种,每亩应留种15~20千克,集中投入育种池中越冬。
通过以上技术,可以有效地进行水蛭的养殖,并获得较高的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