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鲟鱼经常生什么病害

养殖鲟鱼常见的病虫害包括以下几种:

车轮虫病:

由车轮虫寄生引起,症状包括鱼体虚弱、游动迟钝、不摄食、生长迟缓,严重时大量死亡。防治方法包括使用5%的食盐水浸泡1小时左右,然后采取流水饲养,或者使用15%-25%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但不能使用硫酸铜。

肿嘴病:

主要由细菌引起,尤其是在史氏鲟的幼体阶段较为常见,症状包括嘴肿、四周充血、分泌孔红肿、不能活动,有时伴有水霉病。防治方法包括及时捞出病鱼,清除残饵,换注新水,定期对饲料台进行消毒,保证饲料的质量。

斜管虫病:

由斜管虫寄生引起,症状包括鱼体烦躁不安,体表呈现蓝灰色薄膜状,口腔及眼中黑色素增多。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将病鱼转入流水池中饲养,死亡率可降低到4%以下。

出血病:

主要由气单胞菌引起,主要发生在鲟鱼幼体阶段,症状包括鱼体有出血点或红斑,肛门红肿突出。该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发病迅猛,传扬速度快,死亡率很高。

小瓜虫病:

由小瓜虫寄生引起,症状包括体表出现小白点,病情严重时,躯干、头、鳍、鳃、口腔等处都布满小白点,同时伴有大量粘液,患病鱼体消瘦,行动缓慢,经常与池壁或池底摩擦。治疗方法包括用150ppm福尔马林在培育池中处理30分钟,需连续处理数次,或全池遍洒亚甲基蓝。

指环虫:

主要寄生在小体鲟的体表与鳃上,症状包括鳃丝肿胀、充血,鳃上有大量粘液,病鱼呼吸困难,游动缓慢而死。治疗方法包括放养前用食盐水或5克/米³晶体敌百虫药浴5-10分钟,或全池遍洒晶体敌百虫,使池水达0.3-0.7克/米³浓度。

卵甲藻病:

症状与小瓜虫病相似,体表出现稀疏的小白点,逐渐增多,严重时像滚了一层面粉。治疗方法包括用0.1~0.12 mg/L阿维霉素浸洗鱼体40~60分钟,每天1次,连续使用2~3天。

细菌性肠炎:

由细菌引起,症状包括腹部、口腔出血,肛门红肿,鱼体消瘦。防治方法主要是使用含痢特灵0.2%的药饵投喂,连续投喂5-6天可以治愈。

烂鳃病:

由细菌引起,症状包括鳃丝发白,呈斑块状腐烂,覆盖带水中泥土杂物的胶混黏液。该病主要危害鲟鱼的幼苗,死亡率很高。防治方法包括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及时换水,降低养殖密度,每隔14天泼洒1次生石灰,使池水浓度为40毫克/千克。治疗方法也可采用内服加外用的方法,用土霉素拌饵投喂,1千克鱼用药量为50毫克/天,连续投喂3-5天;外用二氧化氯泼洒,每立方米水体用药0.3克,连续泼洒2-3天。

真菌感染和寄生虫:

需要定期检查水质和鲟鱼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治疗。

病毒性出血病:

由病毒引起,主要发生在夏季高温季节,症状包括鱼体有出血点或红斑,肛门红肿突出。

水霉病:

通常在鱼体受伤后发生,症状包括伤口处生长白色或灰白色丝状物。

以上是养殖鲟鱼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建议养殖户定期检查水质和鱼体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治疗,同时做好预防措施,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