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号食品造谣的处罚根据其行为的严重程度和造成的后果,可能会承担以下几种法律责任:
民事责任
如果散布谣言侵犯了公民个人的名誉权或者侵犯了法人的商誉,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造谣者需要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的责任。
行政责任
如果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或者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造谣者可能会受到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
刑事责任
如果造谣行为构成犯罪,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造谣者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具体刑罚包括有期徒刑、拘役等,严重情况下可能会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此外,对于网络谣言,相关部门还会采取以下措施:
各级网信、通信主管部门会督促网络运营者加强用户发布信息的管理,及时采取警示、停止传输、关闭账号等处置措施,严惩食品安全谣言的传播者。
公安机关接到食品安全谣言报案后,将依照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严厉惩处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
综上所述,营销号食品造谣的处罚措施包括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具体处罚根据行为人的违法情节、严重程度及后果来判定。建议相关行为人在进行食品营销时,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信息的真实性,避免造成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