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的实施措施包括:
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责任
全面落实反食品浪费措施,包括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生产工艺,改善储存、运输、加工条件,防止食品变质,降低损耗。
提高食品加工利用率,避免过度加工和过量使用原材料。
餐饮服务经营者的责任
严格执行反食品浪费制度规范,将反对食品浪费纳入从业人员培训内容,提升餐饮供给质量。
合理确定食品的数量和分量,提供小份餐等不同规格选择,提供公勺公筷,做好打包服务。
主动对消费者进行防止餐饮浪费提醒,餐饮外卖平台以显著方式提示消费者适量点餐、理性消费。
鼓励提供分餐服务,并向社会公开反食品浪费情况。
单位食堂的责任
加强反食品浪费管理,建立并实施反食品浪费管理制度。
加强食品在采购、储存、加工环节中的减损管理。
加强对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防止食品浪费的培训考核,运用智慧管理模式及时发现并纠正食品浪费行为。
机关食堂要引导干部职工用餐节约,杜绝食品浪费,细化完善公务活动用餐规范。
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责任
积极创新反食品浪费举措,通过技术手段减少食品浪费。
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责任
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反食品浪费工作的领导,确定目标任务,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组织对食品浪费情况进行监测、调查、分析和评估,加强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每年向社会公布反食品浪费情况,提出加强措施,持续推动全社会反食品浪费。
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应加强对全国反食品浪费工作的组织协调,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分析评估食品浪费情况,整体部署工作。
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应加强对餐饮行业的管理,建立行业标准和规范,鼓励餐饮服务经营者提供分餐服务。
国务院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反食品浪费情况的监督,督促落实措施。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应加强粮食仓储流通过程中的节粮减损管理。
公众参与和社会共治
鼓励公众树立正确消费理念,按需合理点餐、取餐,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反食品浪费工作,建立举报机制,对浪费行为进行监督和纠正。
技术和管理创新
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措施防止和减少食品浪费。
提倡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动形成文明、健康、节约资源的消费方式。
通过这些措施,反食品浪费法旨在构建政府领导、部门协作、行业引导、媒体监督、公众参与的社会共治机制,科学设定法律责任,以刚性的制度约束和严格的制度执行,坚决制止浪费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