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市场的有效监管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措施,以下是一些建议:
成立领导小组和落实监管责任制
成立由各级政府牵头的食品安全监督领导小组,组成单位包括药品食品监督局、卫生局、工商局、质监局、安监局、农业局、公安局、财政局等部门,办公室可设在药品食品监督局,并明确日常工作由其牵头负责,落实必要的经费和人员,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统一协调,明确责任,及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
明确监管重点和食品经营主体准入制
监管重点应放在生产和流通两个环节,锁定在食品加工厂和经营食品的超市、食杂店、饮食店,把蔬菜、肉类、散装酒作为重点监管品种,严防农产品药物残留超标,要把农村作为食品监管的薄弱环节。落实食品经营主体准入制,对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不予发证。加大对食品无证生产、违规生产小企业小作坊的查处和取缔力度,确保食品企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加强行业管理和食品经营自律制
动员食品生产和销售形成规模的企业成立和参与行业协会,可根据各食品行业特点制定行业质量执行标准,让企业在参与的活动中质量和效益双提升。增强食品企业自律行为,指导、督促食品生产经营户建立并严格执行进货查验、索证索票、购销台账、质量承诺、不合格食品退市、召回等制度。建立定期销毁过期食品制度,防止造成对人体的伤害,严禁不发商贩向农村转移销售不合格食品。对另散的生产经营户由村居、社区、街道进行日常例行管理和监督。
充分发挥食品抽检的作用
继续发挥食品抽检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雷达”作用,聚焦风险程度高、居民消费量大的重点食品品种,提高抽检的靶向性。同时,进一步加强抽检不合格食品后续处置工作,以多批次不合格企业为重点,深入开展核查处置“回头看”。另外围绕监管急需、执法急用、基层实需,加快食品补充检验方法研制,规范食品快检使用,开展食品中可能添加非食用物质审定工作等,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加强对小作坊和小摊贩的监管
加强对小作坊、小摊贩的监管,这些人通常缺乏生产资质和技术,对食品安全存在一定的威胁。政府应该加强对这些小型生产企业的指导帮助,强化他们的安全意识,严格规范他们的生产活动。同时,利用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对食品生产、流通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提高监管效率。
建立标准化、科学化的食品监管体系
制定合理的食品安全标准,规范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流程、质量标准和营养成分,并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全面实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改善食品安全现状。同时,提高财政安排,加强人员培养,推动督查工作更加深入和广泛,严格处理违规企业和个人,确保食品市场得到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科技支持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对食品生产、流通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提高监管效率。还可以利用这些技术实现食品生产环节的全程监控,有效遏制食品安全隐患。
媒体监督和社会参与
媒体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曝光和监督,能够促进监管部门的工作,推动企业加强自律,引发消费者的关注和反思,构建更加健康、安全的食品环境。同时,鼓励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督,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鉴别能力。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形成一个全面、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确保食品市场的安全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