掺假食品是指 人为地、有目的地向食品中加入一些非所固有的成分,以增加其重量或体积,降低成本或改变食品质量,以低劣色、香、味来迎合消费者心理的行为。这种行为通常是为了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欺骗消费者,损害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
掺假食品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
掺入廉价或无价值的物品:
例如,在蜂蜜中加入转化糖,巧克力饼干中加入色素,全脂奶粉中抽掉脂肪等。
掺入不可食用的物质:
例如,为提高乳制品蛋白质含量测定值加入三聚氰胺,或将普通鸭蛋假冒成红心鸭蛋而给蛋鸭喂食含苏丹红的饲料等。
掺杂低劣物质:
例如,在腐竹中加入硅酸钠或硼砂,辣椒粉中掺入红砖木等。
伪造包装标识或产品说明:
即包装标识或产品说明与内容物不符。
掺假食品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而且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各国政府都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来打击食品掺假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公共健康。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也应提高警惕,选择信誉良好的品牌和渠道,以确保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