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饼是一种 时令节气性食品,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它起源于东晋时期,被称为春盘,在唐代进一步演变为五辛盘。春饼是由面粉烙制的薄饼,是中国民间立春饮食风俗之一,立春当天吃春饼的习俗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晋,兴于唐。春饼不仅是民间的食品,而且成为宫廷的糕点之一,深受乾隆皇帝的赞赏,并成为满汉全席一百二十八道菜点中的一道。
春饼的制作方法相对简单,通常是将面粉加盐,用滚开水泼到面粉上,拌匀,再用温水把剩余的面粉和匀。把面粉揉成团后,用保鲜膜封好。醒半小时后再揉一遍,封好。反复几次,揉到面团光滑细腻,醒好的面团搓成长条,揪成剂子,再压成饼。面饼抹油,和另一个面饼横截面对齐,压成一个面饼,再盖上保鲜膜醒半小时,擀成薄饼,饼摊在平锅上,变色即可拿出,一张饼从中间分开变成两张,卷上菜即可。
春饼的吃法多样,可以卷包配菜、作为主食单吃、炒饼等。卷春饼的菜称为“和菜”,用豆芽菜和粉丝加调料或炒或拌而成。另外还要配炒菠菜、炒韭菜、摊鸡蛋等热菜以及被称为“盒子菜”的熟肉,如酱肘花、酱肉、熏肉、炉肉(均要切丝)。如果在家里吃,这些菜是从“盒子铺”(卖熟肉的铺子,如西单“天福号”)购买,熟肉铺送货时把熟肉盛在外观精致的盒子里,吃饭时就把盒子摆在自家的餐桌上。待顾客吃完肉之后,肉铺再取回盒子。菜因为装在盒子里,所以被称为“盒子菜”,熟肉铺则因靠墙放满了备用的盒子,而被称为“盒子铺”。
春饼不仅美味可口,而且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钙、钾、镁、硒等矿物质,具有养胃生津、滋阴化燥的功效,特别适合老人孩子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