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内食品标准是否低的问题,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
政府政策执行弹性大
有观点认为,由于政府政策的执行存在很大的弹性空间,如果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来实施,很多公司厂子都难以生存。例如,三鹿事件就是一个例子,导致许多孩子残疾甚至死亡。此外,政府在制定食品安全标准时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民众的经济承受能力等。
文化差异和人种差异
文化差异和人种差异也被认为是影响食品安全标准的一个因素。例如,欧美国家不吃动物内脏,因此瘦肉精的标准比中国宽松很多。此外,不同国家对于过敏原的标注要求也不一致,这反映了不同饮食文化的差异。
产业水平和监管问题
有观点认为,中国食品产业的整体水平较低,导致食品安全执行标准难以提高。低成本的食品可以保持低物价,但这也带来了胃癌等病症的高发,影响了平均寿命和养老基金的良性循环。
科学性和实际应用的结合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并不低,而是有着严格且科学的体系。标准制定时充分考虑了国内外的科学研究成果、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以及实际生产经营情况等多方面因素。中国还在不断加强食品安全标准的修订和完善工作,与国际标准接轨,并积极吸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历史和技术因素
有专家解释,食品质量标准的降低是因为当前我国奶牛饲养水平普遍较低,如果标准提高到欧洲水平,广大奶农所提供的产品将很难达标。因此,新近出台的行业标准是从目前我国生乳生产的实际出发来制定的。
综合来看,国内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方面的因素。虽然存在一些批评声音,但也有观点认为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是严格且科学的,并且正在不断完善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