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品工业中,有多种物质可以用作食品膨松剂,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化学膨松剂
碱性膨松剂:如碳酸氢钠(小苏打)、碳酸氢铵、碳酸氢钾、轻质碳酸钙等。这些物质在与酸性成分反应时会产生二氧化碳,从而使食品膨松。
酸性膨松剂:如酒石酸氢钾、磷酸氢钙、硫酸铝钾(钾明矾)等。这些物质通过提供酸性环境促使碱性膨松剂产生二氧化碳。
复合膨松剂:通常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膨松剂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以达到更好的膨松效果。例如,泡打粉就是一种常见的复合膨松剂,主要成分包括碳酸氢钠、明矾、酒石酸氢钾和碳酸钙等。
生物膨松剂
酵母:酵母是一种微生物,通过发酵产生二氧化碳,使面团膨胀。酵母粉是酵母菌经过培养、浓缩、干燥后的产品,常用于面包、松饼、蛋糕等需要较长发酵时间的食品。
其他膨松剂
酸性盐类:如磷酸氢钙、葡萄糖酸内酯等。
碱性盐类:如碳酸钙、小苏打等。
淀粉:有时添加淀粉作为填充剂,改善膨松剂的性能。
根据GB 2760-2024标准规定,我国允许在食品中添加的具有膨松剂功能的添加剂共有14种,具体包括:D-甘露糖醇、酒石酸氢钾、聚葡萄糖、磷酸及磷酸盐、硫酸铝钾(又名钾明矾)、硫酸铝铵(又名铵明矾)、羟丙基淀粉、乳酸钠、麦芽糖醇、麦芽糖醇液、山梨糖醇、山梨糖醇液、碳酸铵、碳酸钙(包括轻质碳酸钙、重质碳酸钙)、碳酸镁(包括轻质碳酸镁、重质碳酸镁)、碳酸氢铵。
建议在实际应用中,根据不同的食品需求和加工条件选择合适的膨松剂,并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和标准使用,以确保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