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打滚是一种 豆面糕,也被称为 豆面卷或 驴打滚儿,是中国北方地区尤其是北京、天津卫和东北三省的传统小吃之一。它的得名源自其独特的外观和制作工艺,即将黄米面或江米面制成的糕点在黄豆粉中滚动,使其表面沾满黄豆粉,如同野驴在黄土中打滚后沾满泥土的样子,因此得名“驴打滚”。
驴打滚的制作工艺包括:
制坯:
将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
和馅:
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并准备红豆沙馅或其他甜馅。
成型:
将蒸熟的黄米面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片,然后抹上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小块。
装饰:
撒上一层白糖或其他调味品。
驴打滚的营养价值较高,由糯米、豆沙、黄豆面等制作而成,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适当食用可以补充人体所需营养。
关于驴打滚的由来,有多种说法:
起源于清朝御膳房:
相传,一位御厨为皇帝制作了一道蒸年糕,小太监不小心将年糕掉进了装满豆面的桶中,为了掩饰错误,将这道沾满豆面的年糕呈给了皇帝,并命名为“驴打滚”。皇帝品尝后觉得口感独特,从此驴打滚成为了宫廷中的著名小吃,并逐渐流传到民间。
承德地区的传统小吃:
承德地区盛产黍米,性粘,用黍米做成的“驴打滚”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制作时,将蒸熟的黄米面卷上黄豆面,切成小块,撒上白糖即成。因卷下铺黄豆面,吃时将长卷滚上豆面,样子颇似驴儿打滚,因此得名。
驴打滚以其独特的口感和香甜的味道,成为了广受欢迎的传统美食,不仅在北方地区流行,也逐渐流传到其他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