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许多方便食品,这些食品的制作方法多样,旨在解决食物保存和携带的问题。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餢鍮
介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会在马车后面挂一个大个儿的金黄色圆圈,名为“餢鍮”,类似于车轮的备胎。这种食品制作方法类似于今天的焦圈儿,将发好的面团揉成环形后油炸,具有较长的保质期和便于储存的特点,是出远门时的必备食品。
锅巴
介绍:古代将米或面炒熟后,加水捣碎并揉成块状晒干,称为“锅巴”。这种食品制作简单,方便携带,是古代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流行的方便食品。
炒面
介绍:炒面的历史可追溯至宋元时期,南宋《中馈录》记载了制作方法。炒面被用作干粮和甜点材料,在抗美援朝时期成为主要军粮之一。制作方法是白面重罗三次,入大锅内炒熟,上桌轱辘槌碾细,再罗一次。
馒头
介绍:馒头是一种古代方便类食物,便于携带且可储存两到三天。在战国时期,馒头已作为祭祀食物,到三国时期正式称为“蛮头”。诸葛亮在擒拿孟获时曾用“蛮头”祭祀,说明其在古代最早的用途是祭祀,后来因其方便携带的特点,也成为了行军打仗的必备食品。
馉饳
介绍:馉饳是一种带馅的面食,做法类似水饺但更复杂。宋朝时期非常流行,是当时的典型方便类食物。
乾州锅盔
介绍: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合葬墓乾陵的特产,是一种耐储藏、好携带的方便食品。相传是在修筑乾陵时,卫陵士卒吃了民夫烙制的“圆圈馍”后觉得非常好吃,从而流传开来。
守山粮
介绍:守山粮的加工方法是将大萝卜洗净、剁掉根须、刮去青皮后蒸熟,冷却后捣成泥,挖进模子脱成砖坯,摞起来自然风干,最后用来筑墙。这种食品不仅方便携带,还能在灾年无粮时取出救荒。
耐饥丸
介绍:耐饥丸的制作方法是将糯米和红枣分别炒熟、蒸熟后捣烂捣匀,捣成糊状,团成鸡蛋大的丸子,铺在苇叶上晒干。这种食品非常耐饥,吃一丸可保半天不饿,在清朝时期曾被号召群众制作储备,以备灾年之需。
棋子面
介绍:棋子面又名“切面粥”,是一种状如棋子的蒸熟面食,主要用于不时之需。唐宋元明各代多作为军食,其烹熟方式也衍生出炒、油煎等,后世又作为幼儿方便食品。
这些古代方便食品不仅解决了食物保存和携带的问题,还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