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原料污染主要有以下几类:
生物性污染
微生物污染: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可通过土壤、水源、空气等途径进入食品原料,并在加工过程中繁殖。
寄生虫和昆虫污染:寄生虫和昆虫也可能污染食品原料,影响食品质量和安全。
化学性污染
农药残留: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如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等可能残留在食品原料中,如蔬菜、水果、谷物等。
工业有害物质:如铅、镉、铬、汞等重金属,以及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如苯并芘)、N-亚硝基化合物等工业废水、废气及废渣中的有害物质可能污染食品原料。
食品添加剂滥用:如防腐剂、甜味剂、着色剂等添加剂的滥用或超量使用,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包装材料溶入:食品包装材料如塑料、纸张、金属容器等可能溶入有害物质,如多氯联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物理性污染
杂质污染:食品原料中可能混入各种非化学性的杂物,如粮食中的草籽、液体食品容器中的杂物、运输过程中的灰尘及苍蝇等。
放射性污染:食品可能受到放射性物质如天然放射性物质、核试验降沉物、核电站和核工业废物排放等的污染。
其他污染
天然有害物:某些食品本身含有天然有害物,如河豚中的河豚毒素、发芽马铃薯中的龙葵碱糖苷、大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剂等。
环境污染物:环境中的污染物如铅、汞等重金属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食品原料。
建议
加强原料控制:在食品原料的采集、收获、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卫生条件,防止微生物和化学物质的污染。
严格检测:对食品原料进行严格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检测,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合理使用添加剂:严格按照国家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避免滥用。
提高消费者意识:消费者应提高食品安全意识,选择新鲜、卫生的食品,减少食源性疾病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