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欺诈现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食品宣传欺诈
以网络、电话、电视、广播、讲座、会议等方式宣传食品时,存在以下情形的属于食品宣传欺诈:
食品的性能、功能、产地、规格、成分、生产者、标准、保质期、检验报告等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
使用虚构、伪造或者无法验证的科研成果、统计资料、调查结果、文献等信息作证明材料。
普通食品明示或暗示具有功效或特殊医学用途,或者使用“可治疗”、“可治愈”等医疗术语。
食品宣传信息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保健食品宣传信息含有未经证实的功效,或者隐瞒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等。
使用“纯绿色”、“无污染”等夸大宣传用语。
以转基因食品冒充非转基因食品。
产品欺诈
以不具有某种使用性能的食品冒充具有该种使用性能的食品,例如以猪肉冒充牛肉、萝卜冒充人参、土豆冒充天麻等。
标签说明书欺诈
在食品标签和说明书中虚假标注成分、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以误导消费者。
信息欺诈
伪造或篡改食品生产记录、检验报告等,提供虚假信息。
食品检验和认证欺诈
伪造食品检验报告和认证证书,误导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
许可申请欺诈
在食品生产许可申请中提供虚假材料,获取不正当利益。
备案信息欺诈
伪造或篡改食品备案信息,误导监管部门。
报告信息欺诈
故意隐瞒或歪曲食品安全事故信息,逃避监管责任。
提交虚假监管信息
向监管部门提交虚假的食品监管信息,干扰正常监管工作。
假冒名酒
利用低劣的酒精勾兑冒充名酒出售。
地沟油
使用从餐馆下水道收集并提炼的油制作食品。
注水肉
在屠宰前给动物注水,增加肉类的重量。
农药残留超标
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长期食用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过期食品翻新
将过期食品进行翻新处理,重新打上生产日期出售。
假冒伪劣保健品
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的保健品,误导消费者。
掺杂使假
向食品中非法掺入非同一类或同种类的劣质物质,如大米中掺入沙石,糯米中掺入大米。
伪造
用一种或几种物质进行加工仿造,冒充某种食品在市场销售,例如用工业酒精兑制白酒。
蜂蜜掺伪
将其他物品加工合成后冒充天然蜂蜜出售。
调味品掺伪
在调味品中掺入劣质成分,以降低成本或提高利润。
大米打蜡
在大米表面打蜡,以增加外观和延长保质期。
辣椒面掺红砖粉
在辣椒面中掺入红砖粉,以增加重量或改善外观。
玉米或马铃薯淀粉冒充藕粉
用玉米或马铃薯淀粉冒充藕粉,误导消费者。
木耳加糖或硫酸镁(铜)增重
在木耳中添加糖或硫酸镁(铜)以增加重量。
果蔬冻干造假
通过油炸等方式制作果蔬冻干,破坏营养成分和维生素。
人造肉、素鸡等油炸豆制品
使用大量油脂制作油炸豆制品,冒充肉类食品。
这些食品欺诈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还可能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因此,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应选择正规渠道,注意检查包装和标签,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大打击力度,完善监管机制,确保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