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是一种 淡水食用鱼类,属于 腔棘鱼科。它们生活在河川和湖泊中,主要分布在我国南北各地。泥鳅的外形呈长而细的圆柱形,身体表面有许多细小的鳞片,色彩多为棕色或黑褐色,腹部略带白色或黄色。泥鳅的头部较小,口较窄而长,牙齿细小,适合吸食软体动物、藻类和底泥等食物。
泥鳅是我国传统的高蛋白低脂肪食品之一,被誉为“水中珍品”。每100克泥鳅含有蛋白质18.8克、脂肪3。泥鳅不仅美味,还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在民间,泥鳅一直被视为滋补佳品,有着悠久的食用历史。
泥鳅的食性较杂,在幼苗阶段主要摄食动物性饲料,如浮游动物的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和原生动物。随着体长的增长,它们逐渐转变为杂食性,摄食甲壳类、摇蚊幼虫、丝蚯蚓、水、陆生昆虫及其幼体、蚬子、幼螺、蚯蚓等底栖无脊椎动物,同时摄食丝状藻、硅藻、水陆生植物的碎片及种子。
泥鳅的烹饪方法多样,可以煮、炖、炒、炸等,口感鲜美,营养丰富。此外,泥鳅还可入药,具有补气补血、壮阳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