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的测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感官指标
外观:检查食品的形状、大小、完整性、色泽等是否符合该食品的正常特征。例如,新鲜的苹果应具有饱满的形状、光滑的表皮、自然的色泽,没有明显的瑕疵、腐烂或变色等现象。
气味:通过嗅觉判断食品是否具有正常的气味,是否存在异味、酸臭、腐臭等异常气味。如新鲜的牛奶应具有淡淡的奶香味,而不应有刺鼻的腥味或其他异常气味。
口感:品尝食品的味道、质地、口感等是否符合预期。比如,面包应具有松软的口感、适中的甜度和麦香味,不应有过硬、过甜或发酸等异常口感。
理化指标
水分:不同食品的水分含量标准各不相同,例如,粮食类食品的水分含量标准相对较低,而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水分含量标准相对较高。具体的标准会根据食品的种类、加工方式、储存要求等因素来确定,常见的标准如GB 5009.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
灰分:灰分的标准也因食品种类而异,一般通过相关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来确定,如GB 5009.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
微生物指标
菌落总数:作为判定食品污染程度的标志,反映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是否符合卫生要求。
大肠菌群:是国内外通用的食品污染常用指示菌之一,提示被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较大。
铜绿假单胞菌:一种条件致病菌,广泛分布于各种水、空气、正常人的皮肤、呼吸道和肠道等,易在潮湿的环境存活。
安全指标
重金属:包括铅、汞、镉等重金属的含量限制。
农药残留:检测食品中农药的残留量,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添加剂:对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进行规定。
营养成分
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含量和比例。
标签和说明书
规范食品的标签和说明书,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和易懂。
包装和运输
规定食品包装的材料、结构和规格,以及食品的运输条件和贮存要求。
卫生指标
包括大肠菌群、沙门氏菌群等,以确保食品的卫生安全。
这些标准通常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管局等相关部门制定,适用于不同类型的食品和检测目的。食品生产企业、检测机构和消费者都应遵循这些标准,确保食品的质量、安全和营养。